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自身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而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弄得,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A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高崖疾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 B 。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鬼话连篇”原本是个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并不表示否定,它有什么作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一文中指出,自汉代开始,中国的气象学研究呈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一是观测范围的推广和深入,二是气象仪器的创造和应用,三是大气现象的理论解释……古人测风最初使用羽毛或旗帜,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相风铜乌,放置在长安宫南灵台之上。考古资料表明,旗帜和相风乌确实是当时的实用技术。原始湿度器首见于《史记·天官书》记载,其原理是把土和木炭置于天平两侧,根据倾斜情况判断空气湿度,即古代所谓的要知燥湿之气,非悬羽与炭不可。
天文与气象预测相结合的传统在唐代有进一步发展。如瞿昙悉达撰《开元占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天文星占文献,同时也有大量气象学知识。还有,包含“观云章”和“点气章”两部分的由彩绘云气图和注释文字组成的敦煌写本文献《占云气书》残卷,主要讲述行军攻战时云气的形态、颜色、浓淡以及占卜吉凶胜败之事。它是一部将天文气象与军事融于一体的术数文献。
宋元的科技发展在中国古代已经 ① ,在印刷技术、火药火器、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航海技术等领域均有重大突破。在气象观测方面,如对虹、梅雨、舶趠风成因的科学解释,对海市蜃楼现象的记载和解释,首创雨量和雪量的观测技术和科学计算方法等。( A
),出现像道经《雨旸气候亲机》和农业文献《田家五行》等专著,较此前的天气预测经验和技术有重大的提升。
明清时期,天气预测继续重视农业谚语,出现徐光启《农政全书》、梁章钜《农候杂占》等著作,但更具时代特色的在其他方面,如航海天气预测。唐宋以来,( B
),由于航海比陆行更加依赖天气,因而具有丰富海洋经验包括天气经验的人非常重要,故《西洋番国志》言,“始则子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中梢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
随着西方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气象学开起了对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替代近程。在更加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古代的天气预测 ② ,只能沦为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术。但尽管如此,古人的科学探索精神永远值得赞扬,因为这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元泉。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5. 某中学科普兴趣小组邀请气象专家张教授为同学们作“中国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主题讲座,由你担任该讲座的主持人。请根据以上材料内容拟一份讲座开场白,要求符合情境,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字。(5分)
【答案】
1.A手足无措/不知所措/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惊惶失措;
B钻之弥坚/高不可攀/高山仰止
(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不是成语、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解析】A处,根据后文“只好……内心的感动”等内容可知,语境是说“我们”没有其他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动,故此处可填“手足无措”一类的成语;根据后文“吓着我们”的内容,填具有惊慌意义的“惊惶失措”等也可给分。B处,根据前文“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可知,此处应表现庄子境界之高或者表达“我们”对庄子的仰望之情,可填“钻之弥坚”“高不可攀”“高山仰止”等成语。
2.“鬼话连篇”贬义词褒用,(1分)在文中是指庄子的文章、思想和表达方式独特且富有创意,常常让人感到惊讶和震撼。(2分)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被庄子的风采折服,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妙趣横生。(2分)
(答到“贬义词褒用”的用法1分,从庄子角度分析词语的内涵2分,从作者/读者的角度分析词语的效果2分)
3. 示例:敦煌写本文献中有一部《占云气书》残卷,它包含“观云章”和“占气章”两部分,由彩绘云气图和注释文字组成。
4. A.在天气预测方面
B.航海活动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5.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主题讲座。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气象专家张教授,为我们介绍中国古代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揭开古代气象学的奥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