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学习 > 《登泰山记》简要赏析

《登泰山记》简要赏析

2025年05月19日 10:07:54 访问量:21
《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游记名篇,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文章以作者冬日登泰山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生动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雄浑景色与日出奇观,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以下从结构特色、语言艺术、写景技巧、文化意蕴四方面赏析:

一、结构特色:经纬分明的 “游记范式”

1. 时间与空间的双线交织

  • 时间线索:全文按 “登山前 — 登山中 — 登山顶 — 下山后” 的时序展开。先交代登山背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赴泰安),再详述登山过程(十二月丁未,由南麓登),最后记录山顶观日出及下山见闻(戊申晦,观日出后返),时间节点清晰如日记,体现桐城派 “义法” 中 “法” 的严谨性。
  • 空间转换:以游踪为脉络,从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的山麓远景,到 “循东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 的登山路径,再到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的山顶俯瞰,最后至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的下山回望,视角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层次如画卷舒展。

2. 详略得当的剪裁智慧

姚鼐摒弃铺陈琐事,聚焦核心场景:详写登山路线之艰险(“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山顶日出之壮丽,略写泰山其他景观(仅以 “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概括山石特点)。这种 “删繁就简” 的笔法,既符合冬日登山的实际体验(视线受风雪限制),又突出 “登” 与 “观” 的主线,体现桐城派 “雅洁” 的美学追求。

二、语言艺术:简笔传神的 “白描功夫”

1. 用字精准,以少胜多

  • 动词传动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中,“负” 字以拟人手法写山峦承载积雪的厚重感,“烛” 字以名词作动词,状雪光映照南天的明亮,二字炼字精妙,画面立体感极强。
  • 数量词显层次:“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以具体数字勾勒泰山规模,“半”“少半”“中岭”“西谷” 等方位词串联登山进程,极简文字中见空间秩序。

2. 骈散相间,节奏明快

文中既有骈句的整饬(如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又有散句的疏朗(如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句式随景物变化调整:写登山艰辛时多用短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节奏急促;绘日出奇观时用长句铺陈(“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舒缓从容,体现 “因情定体” 的文学自觉。

三、写景技巧:虚实相生的 “画面经营”

1. 以动写静,烘云托月

写泰山冬景,不直接描写山势险峻,而以 “大风扬积雪击面”“冰滑难登” 侧面烘托登山之难;写日观峰高峻,以 “而皆若偻”(其他山峰如弯腰鞠躬)的拟人化想象,借众山对比凸显主峰巍峨。这种 “不写之写”,让读者于细节中感受泰山的雄奇。

2. 日出描写:时序与色彩的盛宴

姚鼐以 “待日出”“日出时”“日出后” 为轴,层层递进:

  •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以风雪云雾的冷色调铺垫,营造期待感;
  •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色彩渐变)→“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动态喷发),从线到面、从淡到浓,宛如工笔重彩;
  •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 绛皓驳色”,以群峰红白相间的光影变化,收束全景,画面层次丰富如电影镜头。

3. 时空叠合的历史感

文中穿插 “古长城”“石刻” 等人文元素(“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将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并置。雪后泰山的荒寒与古刻的斑驳相映,既写出冬日特有的 “清寂之美”,又暗含文人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使游记超越单纯写景,兼具沉郁的文化厚度。

四、文化意蕴:桐城派的 “雅正” 精神

1. 山水审美与士人情怀的融合

姚鼐作为桐城派集大成者,主张 “义法” 结合,此文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以 “登” 之 “法”(结构、笔法)载 “览” 之 “义”(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文的追慕)。他笔下的泰山,既是地理空间的 “五岳之尊”,更是文化符号的象征 —— 登山过程如士人 “致知力行” 的修行,观日出则似对 “光明” 的哲学追寻。

2. 冬日意象的特殊隐喻

区别于传统游记中 “春日繁华、秋日萧索” 的常见基调,姚鼐独选 “风雪严寒” 时节登山,以 “苍山负雪” 的冷峻、“冰滑难登” 的艰辛,暗合桐城派 “以刚健济纤浓” 的美学取向。这种 “苦中寻美” 的视角,既体现文人 “知难而上” 的品格,也赋予山水游记一种孤高、肃穆的审美格调。

结语

《登泰山记》以 “简笔写大景,冷语藏深情” 的艺术功力,成为中国古代游记的典范。姚鼐用精确的时空坐标、简练的白描手法,将泰山的 “形” 与 “神” 熔铸为一篇兼具地理志、风俗录、心灵史特质的散文佳作。文中的 “登山” 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从 “风雪迷途” 到 “日观光明” 的精神跋涉,其蕴含的 “在困境中见天地,于细微处察永恒” 的哲思,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对自然、历史与生命的深层思考。
编辑:陈汉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石钟山记》简要赏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