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学习 > 《五代史伶官传序》简要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简要赏析

2025年05月19日 10:04:07 访问量:8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史论名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全文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揭示了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的核心观点,警戒后世统治者力戒骄奢、勤政爱民。以下从思想内核、论证艺术、语言特色、历史意义四方面赏析:

一、思想内核:借古讽今的警世之音

1. 重人事轻天命的唯物史观

开篇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劈空立论,打破五代时期盛行的 “天命论”,将国家兴衰的根本归因于 “人事”(即统治者的行为举措)。通过庄宗 “得天下” 与 “失天下” 的对比 —— 早年 “忧劳兴国”(受父遗命、励精图治),晚年 “逸豫亡身”(宠信伶人、荒废朝政)—— 雄辩地证明:决定历史走向的不是天命,而是人主动的选择与作为。这一观点在天命观盛行的宋代极具进步性。

2. 居安思危的治国哲学

文中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概括庄宗教训,提出统治者需始终保持清醒:胜利时不骄纵,安乐时不忘危。欧阳修所处的北宋中期,表面承平却暗藏危机(如冗官、冗兵、冗费),此文实为针对时弊而发,警示宋仁宗等当政者:若沉溺享乐、怠于政事,即便 “天命所归” 的王朝也会重蹈覆辙。

3. 防微杜渐的处世智慧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是全文警策之笔。庄宗并非庸主,却因沉溺伶人(“所溺”)这一微小嗜好,最终众叛亲离。欧阳修借此指出:再强大的人,也可能因忽视细节、放纵私欲而溃败。这一洞见超越政治范畴,成为普适的人生哲理。

二、论证艺术:层层递进的逻辑力量

1. 以史证论的典范结构

  • 立论:首段开门见山,提出 “盛衰由人” 的论点;
  • 述史:第二段简述庄宗接受父命(“晋王三矢” 的典故)、灭燕破梁的兴盛历程,第三段笔锋一转,写其得天下后因骄奢而迅速败亡;
  • 析理:第四段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的反问收束史实,通过对比(“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推导出 “成败皆由人事” 的结论。
    这种 “叙史 — 析理 — 警世” 的结构,使抽象道理依托具体史实,极具说服力。

2. 正反对比的论证策略

全文贯穿多重对比:

  • 天命与人事:开篇以 “天命” 虚提,实则强调 “人事”;
  • 盛与衰:庄宗 “兴国” 时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亡身” 时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得与失:“得天下” 用 “三矢”(象征艰苦奋斗),“失天下” 因 “一伶”(象征逸豫怠惰)。
    通过强烈的反差,凸显 “人事” 对兴衰的决定性作用,堪称 “对比论证” 的教科书式写法。

3. 引证与反诘的辅助强化

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将庄宗教训上升到经典高度,增强权威性;结尾 “岂独伶人也哉?” 的反诘,将论述从 “伶官” 个案拓展到普遍规律,暗示 “所溺” 之物(如声色、权欲等)皆可致祸,使论点更具普遍性。

三、语言特色:骈散结合的史笔之美

1. 骈散交织的节奏张力

文中既有骈文的工整凝练(如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又有散文的自由疏朗(如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骈句如警钟长鸣,散句如江河奔涌,节奏随情感起伏,使议论兼具气势与韵味。

2. 虚词传情的精妙运用

“欤”“也”“哉” 等语气词贯穿全文:“岂非人事哉” 的反问饱含激愤,“可谓壮哉” 的感叹洋溢褒赞,“何其衰也” 的嗟叹尽露惋惜。虚词如情感的标点,使史论不流于枯燥说教,而具动人的抒情性。

3. 简练传神的叙事笔法

欧阳修以 “简而有法” 著称,文中述史极富剪裁:仅用 “晋王三矢” 的细节(父命遗训、庄宗藏矢、复仇献功),便勾勒出庄宗前期的励精图治;用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数语,即再现其众叛亲离的惨状。寥寥数笔,盛衰之变如在眼前。

四、历史意义:史论传统的里程碑

1. 宋代史论文的典范

此文与苏轼《六国论》、苏洵《六国论》并称 “唐宋史论三绝”,开创了 “以史为鉴、针砭时弊” 的写作范式。欧阳修将史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结合,使史论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学审美,影响后世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等议论文的创作。

2. 儒家经世思想的实践

文中 “忧劳兴国” 的理念,暗合儒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教诲,体现宋代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欧阳修借评说五代之乱(被视为 “纲常沦丧” 的时代),呼吁重建儒家伦理秩序,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

3. 鉴戒功能的永恒价值

庄宗的悲剧不仅属于五代,更映射人类普遍的弱点:成功时易骄纵,安乐中易懈怠。此文如一面镜子,照见权力、欲望与人性的博弈,至今仍警示世人:无论个人或群体,唯有居安思危、克己慎独,方能行稳致远。

结语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 “一尺水翻腾作百丈波” 的笔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语),将一段王朝兴衰史升华为振聋发聩的警世恒言。欧阳修用史家的冷峻剖析史实,以文人的热忱呼告现实,在 “天命” 与 “人事” 的思辨中,树立了 “以人谋胜天命” 的思想坐标。这种 “借古事以抒新情,因小事而见大理” 的写作智慧,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议论文的巅峰之作,至今读来仍令人警醒深思。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