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学习 > 《石钟山记》简要赏析

《石钟山记》简要赏析

2025年05月19日 10:06:16 访问量:24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以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为线索,融考据、写景与哲理于一体。以下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简要赏析:

一、主题思想:实践求真,反对臆断

  1. 强调实地考察
    苏轼通过夜探石钟山的亲身经历,揭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谬误,批判郦道元记载简略、李渤浅尝辄止的治学态度,主张通过实践探究真相,体现“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2. 反对主观臆测
    文中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的讽刺,暗喻文人空谈玄理、脱离实际的弊端,呼吁以实证破除虚妄,彰显理性思辨的价值。

二、艺术特色:叙议交融,情理并重

  1. 游记与考据结合
    以游踪为线索(质疑—探访—解惑),将山水描写(如“大石侧立千尺”“磔磔云霄间”)与逻辑推理交织,突破传统游记“借景抒情”的模式,开创“以考据入文”的新风。

  2. 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

    • 设疑:列举郦道元、李渤观点并提出质疑;

    • 解疑:详写月夜泛舟的惊险见闻,记录“噌吰”“窾坎镗鞳”之声;

    • 结论:提出“目见耳闻”的认知原则,呼应开篇的批判。

  3. 语言峭拔生动

    • 绘声传神:拟声词(如“铿然”“磔磔”)与比喻(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再现石钟山声响的独特性;

    • 对比鲜明:寺僧扣石“硿硿然”与自然水石相激之声对比,强化“真相需深入探究”的主旨。

三、哲理意蕴:认知与真理

  1. 认知的局限性
    指出“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暗含对知识传播局限的反思;士大夫“臆断”与苏轼“亲历”的对比,揭示实践对突破认知边界的关键作用。

  2. 求真精神的礼赞
    文中冒险探访绝壁的描写(“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既渲染环境险恶,又凸显作者不畏艰险、执着求真的文人风骨。


四、现实启示

文章对现代人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信息纷杂的时代,需警惕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倡导“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理性态度,尤其对学术研究、舆论判断具有警示价值。

结语

《石钟山记》以独特的“考据式游记”形式,将山水之趣、考据之实与哲理之深熔于一炉,既展现了苏轼“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也塑造了宋代文人“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其“实践出真知”的核心理念,至今仍是破除偏见、探索真理的重要指引。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