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动车指的是车票上以D字开头的列车,高铁指的是车票上以G字开头的列车”错。根据材料一“其实无论是否动车,凡是达到200公里以上速度的都叫高铁。动车组是指车体的形态、动力,而高铁是指速度”以及“我们在买票的时候,会发现高铁有两种速度:一种是时速200到250公里的,车票上是D开头;还有一种是时速300到350公里的,车票上是G开头的”可知,动车和高铁不是单纯以车票上的字母来区分的。
C.“到2016年底,我国铁路网建设实现了从‘四横四纵’到‘八横八纵’的飞跃”错。材料二提到“2016 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调整,从原来的‘四横四纵’进化为‘八横八纵’”,只是规划调整,并非到2016年底就实现了从“四横四纵”到“八横八纵”的飞跃。
D.“由于……且……”原因表述错误,材料二说“反观更早提出高铁计划的欧美地区,或因国土面积较小,或因人口分布稀疏,斥巨资建高铁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几个原因都是“或因”,选项改变了句间关系。
故选B。
2. C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96%以上”错,材料二是说“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以上”修饰的是人口,不是“96%以上”。
故选C。
3. B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是在2008年中国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之后,世界高铁总长度才出现迅速增长。巴黎至里昂的高铁开通之后,世界高铁总长度也有增长,只是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故选B。
4. (4分)①自问自答,释疑解惑,吸引听众注意。②段首设问,清晰标识了演讲要点。③用设问串联主要内容,让演讲更有逻辑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自问自答,释疑解惑,吸引听众注意:如“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最早有一个概念‘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通过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详细的解答,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心,让听众更专注于演讲内容,从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②段首设问,清晰标识了演讲要点:像“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和谐号’和‘复兴号’有什么区别呢?”等在段首提出的问题,明确地指出了该段落要阐述的主要内容,使听众能够清晰地把握演讲的要点和结构。
③用设问串联主要内容,让演讲更有逻辑性:这些设问句将关于中国高铁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串联起来,如先问动车和高铁的区别,再问“和谐号” 和 “复兴号”的区别等,使演讲内容条理清晰,逻辑连贯,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5. (6分)体现:高铁技术追赶速度之快,高铁建设速度之快,高铁运营时速不断加快;
原因: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体现:
高铁技术追赶速度之快:从材料一可知,中国铁路曾经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法国人认为差80年,但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行业。
高铁建设速度之快:根据材料二,2008年到 2018年间,“四横四纵”基本成型,我国高铁里程从0飙升至2.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从2018年至今,我国高铁里程增至4.6万公里,“八横八纵”大体成型,今年底将达到5万公里,高铁网越织越密。
高铁运营时速不断加快:材料二提到几十年来我国铁路经历多次提速,运营时速从几十公里到100多公里、200多公里,如今350公里的高铁越来越多,400公里的目标也提上规划。
原因;
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制度优势:2004年国家颁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四横四纵”布局,2016年调整为“八横八纵”,为高铁建设指明方向。同时,我国在高铁事业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高铁建设资金筹措主要来自债务融资,尽管当前高铁营收可能不足以覆盖债务利息,但从全局看,高铁对经济、社会、城市发展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我国土地辽阔,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庞大的需求降低人均建设成本,让大规模高铁建设成为可能,这是我国高铁发展的巨大优势。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2004年我国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出了中国的“和谐号”和“复兴号”,实现了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
6. A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说明群众中也有人爱随大流看热闹,觉悟不高”错误。由“春儿就背上粮食,带了一身替换的衣服,她的心情不像是去工作,倒有点儿像去赶庙会”可知,春儿进城拆城心情像赶庙会,不能说明群众爱随大流看热闹、觉悟不高。春儿有这样的心情更多是因为拆城这件事对她来说比较新鲜,而且大家一起进城拆城,有一种集体行动的热闹氛围,同时也体现出春儿对参与抗日工作的一种积极态度。
故选A。
7. C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流露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错误。从“先说眼下吧,把这玩意儿拆了,平平它,不用说别的,栽上大麻子,秋后下来,咱两个村子吃油,全不遭难了。可是这些砖怎么办呢?”可知,民工队长老常的插话主要是从实际生活角度考虑拆城后的用途,重点在于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而不是流露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故选C。
8. (4分)①制造矛盾:父女立场对立,增加情节冲突,增强故事戏剧性。
②突出形象:凸显李佩钟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果断,衬托李菊人守旧迂腐。
③深化主题:体现抗日工作要克服思想阻力,甚至突破亲情束缚。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制造矛盾:从“李菊人上前一步说:‘……县长不率领军民固守,反倒下令拆除,日本一旦攻来,请问把全县城生灵,如何安置?’”以及李佩钟的回应等内容可知,李菊人作为李佩钟的父亲,却站在反对拆城的立场上,与身为县长主张拆城的李佩钟形成了鲜明的立场对立。这种父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让故事更具吸引力,使读者更加关注这场关于拆城的争论如何发展和解决。
②突出形象:通过“李佩钟说:‘我们进行的是主动的游击战,不是被动的防御战。拆除城墙,是为了不容进犯的敌人,在我们的国土上站脚停留’”等李佩钟面对父亲反对时的坚定话语和态度可知,李佩钟不为亲情所左右,以民族大义为重,果断地坚持拆城以利于抗日的正确决策,凸显了她的果敢和坚定。而李菊人以旧的战争观念和个人的一些守旧想法来反对拆城,如“李菊人领了半辈子戏班儿,不但他的见识、学问,全从戏台戏本上得来,就是他的言谈举动,也常常给人一个逢场作戏的感觉”,衬托出他的守旧迂腐。
③深化主题:从父女俩在拆城问题上的激烈交锋可以看出,抗日工作不仅仅要面对外部敌人的侵略,还要克服内部一些人的思想阻力,甚至像李佩钟这样要突破亲情的束缚。这一情节安排深刻地体现了抗日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化了抗日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的主题。
9.
(6分) ①环境:描写春日田园美景,增添诗意。
②人物:刻画人物美好品质,展现人物精神光辉。
③场景:劳动等场景充满活力与美感,展现团结氛围。
④语言:简洁清新,人物对话和叙述蕴含信念与期望。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环境:文中“惊蛰以后,夜里落了一场春雨,早晨就晴了。杨花飘落着,柳树发芽,田地里到处是潮湿的黄绿的颜色,特别是那些柳树,嫩枝在风里摇摆,好像是要把它那枝叶的颜色,扬送到天空里去”这样的描写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美景图,春雨后的杨花、柳树、黄绿的田地等景象,充满了生机和诗意,为故事增添了诗意的氛围,让读者在感受战争风云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②人物:从李佩钟坚决果断地说服众人拆城,以民族大义为重,到春儿积极背着粮食、带着衣服来参与拆城,以及战士们积极练兵等内容可知,作者刻画了众多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他们为了抗日,为了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展现出了高尚的精神光辉,这种对人物美好品质的刻画,使文章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③场景:像“各村的人马车辆,全奔着城里去,在一条平坦的抄近的小道上,手推的小车,连成了一条线,响成了一个声音,热烈地做着比赛”以及“大家分散开,刚要动手……镐铲乱动,尘土飞扬,笼罩了全城”等劳动场景的描写可知,无论是人们推车进城的场景,还是拆城时热火朝天的场景,都充满了活力与美感,展现出了大家为了抗日团结一心的氛围,这种充满力量和团结精神的场景描写,也体现了一种诗意的笔调。
④语言:文中语言简洁清新,如人物对话“‘把城墙拆掉了,城关这么多的老百姓到哪里去?’拿草珠子的老头儿鼓了鼓气问。‘假如敌人占据这里,我们就动员老百姓转移到四乡里去,给他们安排吃饭和居住的地方。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会同敌人住在一起’”以及叙述性语言“人民自卫军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住在子午镇,这一带村庄就成了冀中区抗日战争的心脏”等,都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信息,同时在人物对话和叙述中蕴含着对抗日胜利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使文章具有一种诗意的感染力。
10. (3分) A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考察他们的事迹,都和孙武所著的书十分之八九相符合,就像用印去盖印泥、用模子去刻印一样,没有一点差错。
“勘其事迹”是动宾结构,A处断句;
“与武所著书”是介词结构作状语,“一一”和“相”也是状语,修饰谓语“抵当”,中间都不断开,E处断句;
“印圈模刻”并列结构作谓语,中间不断开,G处断句。
故选AEG。
11. D (3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逮捕杀戮将相。/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系着绳子,把性命交给(秦的)狱吏处置。
B.正确。确实/随意。句意:从这以后我才确实知道治理国家,军事是最为重要的。/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C.正确。名词都是作动词,记述/腰挂。句意:记述下了其中精确切要的内容。/腰里挂着白玉环。
D.错误。“叨扰”是打扰别人后表示歉意的客套话,侧重于表达对被打扰者的歉意,不是用于自谦。句意:忝居官位/打扰,麻烦/谦称陪侍或追随。
故选D。
12. C (3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杜牧所处的时代,共有十多种兵书传世”错,文中提到“因求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武所著十三篇”,意思是杜牧找到自古以兵著书、流传后世、可以教导后生的有十多家,共百万余言,其中孙武所著的有十三篇。只是说杜牧找到的有十多种,并不是说杜牧所处时代只有十多种兵书传世。
故选C。
13. (8分)(1)并不是面对耻辱他们却不感到羞辱,(而是他们)认为崤山以东地区的祸乱,并非我们这些人应当管的。(2)推测曹操是在自己的新书中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不想跟在孙武之后完全为他的书作注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面对;第二个“辱”,意动用法,感到羞辱;“以为”,认为;“山东”,崤山以东。
(2)“意”,推测;“驰骤”,纵横自如,悉心研讨,这里可译为“尽情地阐述”;“解”,注解。
14. (3分)
说明决策者应把握战争方向,将兵者受命之后则应随机应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结合前文“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可知,杜牧引用汉祖的话,目的是说明在朝廷上商议决策,确定战争策略后,再将军事行动交给将领执行。即决策者(指踪者)应把握战争的方向和策略,而将领(获兔者)在接受命令后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就像兔子的奔跑路线多变,但猎犬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追捕,不能超出猎人所指引的范围,形象地说明了决策层和执行层在战争中的不同作用。
参考译文:
我幼年时读《礼记》,读到“四郊多有营垒,这是卿大夫的耻辱”这句话时,认为这本书真的没有说假话。我十六岁的时候,看到盗贼在方圆两三千里内兴起,逮捕杀戮将相,将刺史及其属官灭族,崤山以东地区陷入混乱,喧闹的声音震动了朝廷。在那个时候,奉命带兵去征讨的人,一定是强壮勇猛、擅长攻击刺杀的人,而卿大夫们在朝廷上的排列进退,完全和平时一样,谈笑歌唱,嬉戏游玩,一点也不认为这是耻辱。并不是面对耻辱他们却不感到羞辱,(而是他们)认为崤山以东地区的祸乱,并非我们这些人应当管的。我从此认为幼年时所读的《礼记》,真的是无知妄人说的话,不值得相信,也不足以作为教导人的依据。
等到我二十岁的时候,开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以及十三代的史书,看到那些国家的建立和灭亡,没有不是因为战争的。主持军事的人如果是圣贤、有才能、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国家建立起来;如果是强壮勇猛、擅长攻击刺杀却没有学问的人,就一定会使自己的国家衰败灭亡。从这以后我才确实知道治理国家,军事是最为重要的,不是贤能的卿大夫是不能胜任这件事的,如果国家有了败亡的情况,那真的是卿大夫的耻辱,确实不是假话。于是我寻求自古以来用军事著书,流传到后世,可以用来教导后辈的,总共有十几家,将近百万字。其中孙武所著的十三篇,自从孙武死后总共一千年,带兵的人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考察他们的事迹,都和孙武所著的书十分之八九相符合,就像用印去盖印泥、用模子去刻印一样,没有一点差错。孙武所论述的,大概是运用仁义,使用权术谋略。
孙武所著的书,总共有几十万字,曹魏武帝曹操删去了其中繁杂多余的部分,记述下了其中精确切要的内容,总共十三篇,编为一卷。曹操亲自为它作序,于是又为它作注解,说:“我读的兵书战策很多了,孙武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啊。”然而他所作的注解,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大概不是曹操不能全部注解出来。我查阅《魏志》,看到曹操自己写了兵书十多万字,各位将领去征战讨伐,都按照他的新书去行事,听从教导的就能够取胜,违背教导的就会失败。推测曹操是在自己的新书中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不想跟在孙武之后完全为他的书作注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曹操难道是不能做到吗!现在曹操的新书已经失传了,不能再知道它的内容了,我于是选取孙武的书为它详细作注,曹操所作的注解,也都全部保存下来,分为上、中、下三卷。后代的人有读孙武的书和我的注解的,接着学习它,就好像在盘子里滚动弹丸一样。弹丸在盘子里滚动,或横或斜,或圆或直,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不可能完全知道它的轨迹,但是必定可以知道的是,弹丸是不会滚出盘子的。在朝廷上商议军事策略,战争的形势已经确定下来,然后把军事任务交给将领。汉高祖说“指挥的是人,捕获兔子的是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做宰相的人说:“军事不是我的事情,我不应当知道。”君子说:“这样忝居其位也是可以的。”
15. B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由近及远”错。“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写是当下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离愁,以及眼前所见的西风中枯荷衰柳的景象,这是“此时”的情景;“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回忆去年深夜与友人在书窗下畅谈的情景,是“去年”;“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也是回忆过去到友人家时,雨正萧萧的情景。这里“去年”和“到门时”(过去到友人家时)都是回忆过去,并非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勾连不同时段思友的场景。
故选B。
16. (6分)
①由眼前的秋雨引发对友人的思念;②回忆去年雨夜聚谈之乐,反衬今日相离之悲;(3)担忧重阳有雨,表达了对相聚的期待。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上阕写“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词人面对眼前的秋雨,独自一人,没有友人相伴饮酒,心中生出千种离愁。此时的秋雨、西风、枯荷、衰柳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更加引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下阕“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回忆去年雨夜,自己到友人家中,与友人在书窗下尽情交谈,窗烛闪烁,灯花如红豆般悬着,氛围温馨而美好。而如今,友人不在身边,同样是雨夜,却只有自己的离愁别绪,通过回忆过去雨夜相聚的欢乐,反衬出今日与友人相离的悲伤和寂寞。
③“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词人期待着与友人相约在重阳时节一起采摘黄花,然而又担心重阳会下雨,不能如愿相聚。这里对天气的担忧,实际上是对与友人相聚的期待,希望能够在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友人重逢,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7、 (6分)①.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②.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③. 极天云一线异色 ④. 须臾成五采 ⑤. 怒涛卷霜雪 ⑥. 天堑无涯(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豗、砯、壑、采、堑、砌、拂。
18. A (3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管”是介词,“把”的意思。
A.是介词,“把”的意思。
B.是动词,管理。
C.是连词,无论、不管。
D.是动词,关涉;牵涉。
故选A。
19. (5分)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讲具体的语文问题时,最好根据专门目的,使用特定称谓。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变换句式能力。
分析文段内容:文段开头指出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的字有音和义,平常说话对“字”的指代不明确也无大碍,但讲语文问题时需要分别定名称。接着具体说明专门指形体叫“汉字”,专门指声音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叫“语素”,最后强调这只适用于汉语。
概括内容并组成因果复句:文段主要阐述了汉字具有形、音、义结合的特点,基于此,在讲语文问题时,为了更准确表达,最好根据不同的专门目的,使用特定的称谓(如“汉字”“音节”“语素”)。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语言,即“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讲具体的语文问题时,最好根据专门目的,使用特定称谓”。
20. (4分)甲:用起来方便 乙:“白马”可能是制笔匠的署名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说知识分子在上衣口袋插钢笔看起来儒雅,后文说古时候文人簪毛笔能随取随用,此处需要一个句子,既承接上文插钢笔的话题,又引出下文簪毛笔方便使用的内容,所以此处填“用起来方便”。
乙处:根据前文提到汉代保留工匠实名制传统,以及毛笔杆上阴刻“白马作”三个字,可合理推测出:“白马”可能是制笔匠的署名。
21. (4分)第一处:在“放笔”后加“的问题”;第二处:删去“为了”。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解决了无处放笔”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放笔”后加“的问题”。
第二处:“个中原因是为了……”句式杂糅,“个中原因是……”和“是为了……”两种句式不能混用,删去“为了”。
22. (4分)汉代毛笔,竹质,通长23.5厘米,杆尾有钝尖,供文官簪笔之用。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展品介绍”通常应该包括展品的制作时间、外形特征、用途等。
材料最后一段提到“白马笔”“毛笔通长23.5厘米,正是汉制长度单位的一尺”,可概括出其长度是23.5厘米,时间是汉代;
由“浅褐色的竹制笔杆”可知这支笔为竹质;
由“‘白马作’毛笔笔杆的尾端有一个钝尖”“笔杆尾端略尖”可概括出杆尾有钝尖;
由第二段介绍的“簪笔”习俗中“一位官吏双膝下跪,双手捧举案牍,耳旁便插着一支毛笔”可推知“簪笔”的是文官;而“白马笔”“在墓主人入殓时这支毛笔就簪在他的头发上”,可指这支笔是供文官簪笔之用的。
整合以上信息:汉代毛笔,竹质,通长23.5厘米,杆尾有钝尖,供文官簪笔之用。
23、 (60分)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簪笔”逐渐变成“簪白笔”为例,引出物品实用价值与非实用价值关系的话题。“簪笔”最初是为了方便随时取用毛笔,具有实用功能;而“簪白笔”中毛笔不再用于书写,更多地成为一种身份、礼仪的象征,非实用价值凸显。
背后原因分析
社会发展与物质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物品的非实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在审美、文化、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受到重视。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得一些物品的非实用价值得以凸显。人们通过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物品和习俗,赋予它们更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同时,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意的融入,也为物品增添了独特的非实用价值。
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社会中,消费观念逐渐从注重实用功能向注重品牌、个性、情感等方面转变。人们购买物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追求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也导致了物品非实用价值的提升。
事件意义思考
对个人意义:物品的非实用价值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提升生活品质。通过欣赏和拥有具有非实用价值的物品,人们可以获得审美享受、文化熏陶和情感寄托。
对社会的意义:物品的非实用价值的彰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同时,它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市场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物品的非实用价值还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媒介,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应持有的态度
理性看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物品的实用价值和非实用价值,避免盲目追求非实用价值而忽视实用需求。在购买和使用物品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进行选择,不被物品的非实用价值所迷惑。
传承与创新:对于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物品,我们要积极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通过创新,使传统物品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平衡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平衡物品实用价值和非实用价值的发展。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写作时可以采用多角度层进式结构写作。比如探讨在现代社会中,物品的非实用价值(如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象征价值等)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思考为什么物品的非实用价值会受到重视,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提升等;也可以分析在追求物品非实用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实用价值与非实用价值,避免过度追求非实用价值而忽视实用需求;还可以从物品价值的变化延伸到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思考,比如人们在追求自身价值时,是否也存在类似实用与非实用价值的权衡等。
立意:
1.褪去实用之衣,绽放价值之花。
2.实用与非实用:价值天平上的时代之思。
3.当实用隐匿,非实用如何书写价值传奇。
4.莫让实用蒙尘,亦赏非实用之光。
5.从“簪笔”到“簪白笔”:解码价值嬗变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