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 安全先行|清明假期安全提示
2025年04月05日 09:33:11 访问量:19次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清明后将迎来期中学情调研,这三天是关键的缓冲期,也是自主学习的试炼场。请同学们分段作业,崇尚真学习,拒绝伪努力。同学们可以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攻克难点;在限时训练中,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要注意审题和答题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摄影:汤先梅 毛秋懿
编辑:王登旭 苏晓文
初审:赵 龙 汤 波
终审:耿长松 王浩行
编辑:王登旭 苏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