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高三语文第6周午练

高三语文第6周午练

2024年10月08日 16:13:45 访问量:65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B.可以群,可以   怨:讽刺时政。

C之事父       迩:近。        D.君子于义    喻:比喻。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士不可以不弘毅

3.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A.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一一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改行彻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均无贫体现了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的美好设想,是大同社会的图景。

C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 因此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的皮毛也没有本质区别。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是区分善恶的标准,所以只有仁者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仁者的爱憎是公正的,不仁者的爱憎是私爱和私仇。

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君子食无    求:追求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                            欲齐家者

B.人不仁,如礼何                        物格后知至

C.小人喻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D.迩事父                                恻隐心,仁之端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含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1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3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12.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

13.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

 

 

 

 

 

 

【答案】

1D  3    D.“君子喻于义是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懂得。

2D3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通,快乐;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说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通,智慧;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通,连接整数和零数,本身无意义,属于结构助词。

3D

D.“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说法不当,沂水春风,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4B3

A.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实行制,减轻赋税,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的皮毛也没有本质区别理解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D.“仁是区分善恶的标准,所以……”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心怀仁德之人,才会不受私欲的影响,明辨是非善恶。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就能公平公正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分辨善与恶。

5B3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

6C3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故选C

7C3

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

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年幼的男孩子。

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

8B3

B项,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顺序颠倒了,正确的是:商代叫,周代叫

9D    3

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选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曲解文意。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选项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 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选项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曲解文意。

10C    3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按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错误。结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可知,志士仁人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选项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曲解文意。

11B    3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 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面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

B.“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普其身,不与独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12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为核心,构建’‘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136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明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为核心。构建’‘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