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题:
该小题满分为4分,均分为2.7,该题答案设置了3个得分点,体现出了答题的逻辑性。
第1小点是对这句话文意的概括,即这句话是对诗文要诗法自然说的,在阅卷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答出“诗法自然”就可以得2分,这也是这一题的最基础分。
第2小点,是对划线句的阐释,很多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阐释不到位,提到了诗文要像野马一样,但是写不出它的自由驰骋,无所羁绊。“疲驴”的“亦步亦趋、拒于原地,呆板”这样的词语学生概括不出来,缺少对“疲驴”这一词语特性的挖掘。
第3小点,是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对师法自然的推崇,几乎所有的学生答不到这一层面。满分展示:
2分展示
(第1得分点答到,2、3都没有答到)
3分展示
(没有写出野马和疲驴内涵特征)
教学建议:
1、 赏析划线句子,读懂文意是关键,不论划线句子从哪个方面设置题目,他们都是立足于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因此我们要知道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 在划线句中留意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立足于此,挖掘内涵,即使没有修辞,也要揣摩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
3、 划线句子会表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这点是答题的薄弱点,希望能引起教师重视。
第五题:
一、题目及参考答案
:
二、试卷总数12200,平均得分3.1分。满分总量191,0分511数量,除0均分3.3分。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有些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条理,没有章法,不分点,随意答题,导致答题混乱。
2、对文本把握不准,找不到信息源,答案不着边际。
如:
3、此题考的是教考衔接,有些学生只答启示,没有结合《声声慢》这首词分析。
如:
4、启示和内容分析不对应。
5、语言概括不精练,内容写的很多但不得分。
6、答题分点很多,但有重复,属无效答题。
四、各分举例
6分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0分
第八题:
T8:本文以程先生吟诵张可久的小令和辛弃疾的词作结,别具匠心。请简要说明(4分)
选文文体为小说,遵循小说的文体特征,按照知识点的构成,我们不难看出本小题重在考察小说情节结尾技巧的表达效果。题干中的“独具匠心”则是答题方向,需要学生既联系文体又要展开发散思维多角度作答。现总结如下:
1.少数缺乏审题意识,不能通过题干中陌生化的语言表述去明确考点,从而使积累的文学常识扑了空,答案囫囵吞枣,不知重心所在。
2.部分学生作答不分点,欠缺思考,不能使无序的答案变得有序化,答案无条理,无梯度。
3.多数学生能按照小说文体作答,且角度分明,条理清晰,但不能真正结合文本内容只用相关术语作答,比如“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点明主旨”等,大方向正确,小细节不完善,致使答案缺乏针对性。
4.不少学生思维深度不够,对文本主旨解读不当,仅停留在诗词中浅层次分析思乡之愁、怀才不遇,不能联系人物身份挖掘出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更不理解为何借助古诗词这个载体去呈现,故答案流于肤浅。
教学建议:
1.规范书写,还汉字之美卷面之洁;
2.建构小说考点知识体系,且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3.重点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多维度研究题型,能准确界定题干中关键词,确定考点,领悟出题者出题导向,梳理出答题要点。
第9题:
【原题呈现】有人说,“知识叙事”是长篇小说《应物兄》的典型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知识叙事”的理解。(6分)
【试题分析】本题出现了一个名词短语“知识叙事”,考察角度是小说的叙事特征,思考角度如“叙述对象”“”叙事内容“”“叙事语言“等,”需要结合“知识“二字去分析。
【参考答案】①叙事涉及对象的名字、身份均有儒学知识特点,如称黄兴为子贡;②叙事内容主要由文学、儒学知识来承载,如仁德丸子;③叙事情节主要靠文学、儒学知识来推动,如用鱼与熊掌表明程先生的选择;④叙事语言典雅,引经据典,知识色彩浓重,如灼灼其华等。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3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均分及存在问题】本题总分6分,均分2.2分。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题干中“知识叙事”中的“知识”二字,从原文体现的知识性, 如大量使用古诗词,运用典故,语言等方面作答;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未结合原文分析,只是简单的罗列表达技巧。另一部分同学则是没读懂题干,笼统概括,既不分析文本,也未顾及题干中的“知识叙事”。
【典型展示】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教学建议】
第十三(1)题:
原题呈现:
答案简析:评分建议,重要实词夺,匡各1分,句意2分,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整体均分1.5,除零均分1.7,全市试题总量57090中满分450人,零分7626人。
问题分析,1,学生不习惯踩点答题,不能读懂文言文,只能写出大意,不能落实到位,匡,还有解为匡骗的?社稷解为陵墓?连夺舍都出现了。
2,重点是第一句偏难,省略句宜补充主语霍光,废置,废弃建立,置,现汉本身有两重含义,放/立,但学生不能理解,语意失分严重。
学科建议:一,课本实词类的积累,一词多义的训练是重点,一轮课文挖空练习要有,重要实词夺,尤其是匡,本身意义少,极简单很常见,学生忽视了。二,新授课时,侧重字词翻译,其实整体文意学生未必懂,人物事件的因果关系不明,文言并重,不可偏废。三,老师评讲试卷时要结合答案,参考一分一分档,明确细则,找准得失分原因,或可设专题小练。附4分样题
第十三(2)题:
原题呈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4分)
这题均分不到1.5分,满分只有几十个人,0分有上千份。
评分建议
(2) 那么寇准以霍光的过失为教训,而自己的灾祸又与霍光相同,污点和受到的诟病就更厉害了。评分建议:句意2分,“惩”“等”每译对一处得1分。
存在问题:
1、主要是审题不清,本句主语是“其”即是寇准,很多同学都给张冠李戴,说成其他人,或者直接没有主语。
2、这题采分点“惩”,只有几位同学能翻译成意动用法“以……为教训”,百分之就是以上的同学翻译成“惩戒”“惩罚”。
3、采分点“等”很多同学翻译成“等人”,脱离语境的推断,造成偏离文意。
改进措施:
1、学生一定联系前后文语境,理清这句话主语是谁。
2、明确主语,就明确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就会一目了然。很多学生混淆了“发出者”和“承受者”。
3、翻译时还是要本着“一一对应”原则和联系课内实词常见意义,做到不漏译,不误译。
第十四题:
【试题再现】:王夫之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术”与“学”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1)用“学”纠正“术”的方向;(2)“学”为择“术”,“术”以行“学”;(3)先端正“学”,然后谨慎选择“术”。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满3点得5分。
【整体情况】:整体均分2.2,除零均分2.5,试题总量12151中满分219人,零分1578人。
【存在问题】:
1、不会用自己语言概括,直接抄写文中语句,成为普遍现象。
2、要点概括不全,只能答出其中两点甚至一点。
3、在同一个地方“打井”,多点重复,三点或两点实为一点。
4、审题不清,概括错误。如答成对寇准或霍光的性格评价。
5、对关键词“正”、“慎”、“所趋”等理解不当。
6、部分同学字迹潦草,乱涂乱画严重;部分同学留白。
【复习建议】:
1、 规范答题步骤:审清题意,方向不跑偏; 确定范围,准确不偏离;规范作答,扣住关键点。
2、突出三点意识:训练答题时的分层意识、要点意识与分点意识。
3、强调语言转化:问什么回答什么,且不能停留在对原文的简单翻译上。
【得分展示】:
1、5分卷
2、4分卷
3、3分卷
4、2分卷
5、1分卷
6、0分卷
第十六题:
T16:本诗题目明确表示“感而有作”,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感触。(6分)
【得分情况】
总量:12151份
整体均分:3.7分
满分数量:401份
0分数量:621份
除0均分:3.9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要求是“简要分析”,作答时宜结合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准确分析出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宋诗,在诗意理解上难度不大。诗歌前三句是写景,主要围绕诗题中“酒醒梦觉”“月色满船”展开,写午夜梦醒,夜气寒凉,停船水中央,月光透过船篷上的破洞照进舱中,三句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夜泊水面的孤独凄凉之感。第四句,由“夜泊”景色转入抒情,发“客里”之感。“归梦”“思故乡”,直抒胸臆。颈联,“客里”“老来”两句,也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诗酒雅趣的追求和对名利的厌弃。尾联,交代作者接下来的行程,将要去往南宋的都城临安,诗人也不由地想起钱塘桂子飘香的景象,诗歌以景作结,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评分细则】
每点2分,其中诗句分析为1分,情感为1分;若该点情感不对,此点为0分;若情感对,分析不对,给1分。答满3点为6分。
①午夜凉气袭人,诗人泊舟水面(1分),倍感孤独凄凉(1分);
②舟船梦醒(或“归梦断时思故乡”)(1分),思念家乡(1分);
③诗人身处“客里”,年届“老来”(1分),依然追求诗酒雅趣而厌弃名利(或“厌弃官场”(1分);
④想到明朝将赴都城(1分),心情转好,内心充满使命感(或“想要为国效力”)(1分);
⑤想象“桂子香”的钱塘美景(1分),对未来抱有期待或憧憬(1分)。
【样卷】
0分
答非所问,只是翻译诗歌题目,未能审清题意。
1分
只有③“对故乡思乡”得1分。
2分
第①点中“对故乡的思念”得1分;第⑤点中“对官场的厌恶”得1分。
3分
第②点写出相应诗句得1分,“对故乡的思念”得1分;第③点整体得1分,淡泊名利较厌弃名利,情感弱化,不够准确,原诗中就有“厌”得情感词。
4分
第①点得2分,第②点得2分。第③点和第②点互为正反,故不再得分。
5分
第①点得2分,第②点没有诗句分析,故得1分;第③点得2分。
6分
【存在问题】
1.诗意理解不准确,存在思维定势。如“客里”,指的是客居他乡,有少数学生理解为“客人”;再如结尾提到“钱塘”和“桂子香”,注释里指出“钱塘是南宋都城临安”,于是便将诗句理解为是南宋统治者在临安寻欢作乐,不思收复,将情感误解为“诗人为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贪图享乐地讽刺、批判”;再如看到注释里提到作者是爱国诗人,于是便认为诗人行舟是因为被贬,表达收复失地地壮志,这些都是根据注释和时代推断出的可能,关键还需要结合诗句再做判断,不可先入为主。
2.答题不规范。缺少诗句分析,或者直接抄选择题选项。
3.书写存在错别字,比如“厌倦”写成“厌卷”,“惆怅”写成“愁怅”,“憧憬”写成“憧景”等。
【教学建议】
1.读懂诗意是关键,要能沿着诗歌题目和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整体把握诗意,不可将诗人或诗歌意象“标签化”。
2.继续强调规范意识,规范作答、规范用语、规范书写。
【附诗歌大意和赏析】
【注释】
萧山: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梦觉:从梦中醒来。
候届:到时,到达。
短篷:小船。
客里:离乡在外。
利名场:追逐名利的场所。
西风:秋风。
桂子:即桂花。
【译文】
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寒凉秋夜,更何况是把船泊在水中央呢?
从小船船篷的破洞里漏下几点月光,在归乡的梦中醒来之后却更加思乡了。
即使客游他乡但从未忘却作诗饮酒的乐趣,年岁渐老之后逐渐厌倦了追名逐利。
明天又将要向临安进发,希望能够遇上被秋风吹来的绵延数十里的桂花的清香。
【赏析】
在他乡的客船上,诗人午夜梦醒,发现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置身其间,顿觉寒凉,更何况在这泊在水中央的小船上呢?因为,在这样的夜晚,最能勾起心中的哀愁。但他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以融情于景的手法,以“午夜凉”等抒发自己的孤独凄凉。
此时此刻,诗人毫无睡意,他不愿面对月光,却无处可躲,即便在小船里,也有几点透过船篷的破洞漏下来的月光,时时引动着他心中的乡愁。在睡梦中,他做了一个归乡的梦,醒来,依然有挥之不去的乡愁。无论是梦里梦外,诗人都躲不开乡愁的折磨。
在颈联中,诗人的情感有一个转折,由低沉转为欣慰,即便客游他乡,孤独思乡,幸好还能作诗饮酒,使他能够有排解忧愁的渠道。如今,年岁渐老,性情依旧淡泊,早已厌倦了追名逐利,在诗酒的雅趣中获得一些安慰。
在尾联中,诗人以未来的行程收束全诗,这也使他的笔触由实转虚。到明天,又将要向临安进发,那里是全国的都城,自然令人心生向往。于是,诗人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他希望在旅途中能够遇到被秋风吹来的清幽的桂花香,这份希望,正体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第十八题:
一、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在括号内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字数不超过10个字,分值为4分。乙处逻辑关系严密且推理性极强,要求颇高,学生得分率极低,带动此题总体得分不高。
二、优秀示例
三、除空白卷外存在以下问题
1.逻辑关系不清或混乱。
没有抓住 “何止”去思考,对应使用“还有”等关系的词语,却选择了递进和转折的更是、而是等
2.整体意识不强,关键词不清晰:
第二节首词就是情绪,明显是紧承前一段而来,而部分学生只看到了前文的语段,所以使用了心理健康、心理状态、精神等
3.理解不够,所以出现判断错误、脱离材料和强调了消极、负面、不好的情绪等错误。
4.字迹潦草、涂改严重或出现病句、错别字,影响得分。
四、建议
1.后续复习适当加大逻辑关系的教学。
2.强调阅读的整体意识,要充分理解上下文语境,读懂材料。
3.注意补写句子前后的标点符号、位置并关注关联词与句式等
4.坚持练字,杜绝错别字。
第十九题:
阅卷标准
A. 不可理喻/蛮不讲理/胡搅蛮缠/无事生非/无理取闹/蛮横无理/寡廉鲜耻(强词夺理)
B.截然不同/一蹶不振/不可自拔/自怨自艾(难以自拔/无法自拔/)
一、得分情况
均分:0.56
学生答案示例:
2分:
1分:
0分:
二、存在问题
1.学生缺少语境意识:少部分学生不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推断所填成语大致意思,导致所填成语意思不合适。
2.学生直接不考虑语境:仅仅凭借第一反应或者是脑海中仅有的成语词汇盲目填写,如A选项出现“相看两厌”“丧尽天良“极度悲伤”“喜怒无常” B选项出现“自我内疚”“愁眉苦脸”“自我怀疑”“万劫不复”“无限循环”等乱写情况。
3.学生错别字较多:如:蛮不讲“礼”、“瞒”不讲理、无法自“拨”、一“厥”不振、自怨自“哀”、胡“绞”蛮缠等。
4.学生对成语和短语、词语等区分不开:出现填写短语,甚至是自己创造情况,如:钻牛角尖、自我消耗、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
三、建议
1.重视积累突破,由积累词义到积累言语经验:积累本上进行每日成语,近来成语考察特别关注近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且在具体答题时,答案不唯一,如此可以从近义词、反义词、易错字等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每日成语积累。
比如,可以根据成语使用对象积累。
根据适用对象的多少有别类:平分秋色(两方)、莘莘学子(多方)......
根据适用于坏人坏事类:弹官相庆、大快人心......
适用于敬辞类:高抬贵手、不吝赐教、虚怀若谷......
不能做补语的成语:载歌载舞、穷途末路......
最终,引导学生将每周积累的成语,选择其中几个编写成一个语段,课前几分钟,将要填写的语段展示,并将要填写的成语挖空,让学生来填写。由简到难,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下去。
2.教学方法的转变:教会学生审读题目的方法要改变,有抓关键词到把握整个语段和上下文语境等。以此培养筛选、判断意识,让学生能从几个备选成语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以提高成语辨析能力。
第二十题:
一、原题再现: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试题分析:此题是试卷第三部分语言运用部分,第三道题病句修改题,要求指出句子序号,并加以修改。从设计错误类型来看,主要考察语言逻辑问题,是常见问题,难度较低。
三、标准答案:(4分)第2处 把“决策和反应”改成“反应和决策”。
第5处 把“因而”去掉,或者把“因而”改成“进而”
四、阅卷数据统计
题总量:57090
预期总评次:68508
目前总评次:69130
均分:1.1
满分数量:1941
0分数量:30293
除0均分:2
速度 秒/份:5.22
方差:1.11
有效率:97.5
五、主要问题:
1.学生直接不作答,答题区域空白,而且数量较多。
教学建议: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思想,敢于思考,难易题重在努力作答,直接扔掉,可惜!
2.学生马虎,改对错误之处,却把句子序号写错。教学建议:
教师训练学生认真审题,组织答案时要谨慎看清题目再作答,训练下笔要准确,答案要条理。
3.学生擅自删减句子内容,把改病句变成改写句子。
教学建议:教师要在专题复习中训练病句错误的类型,让学生找准错误类型,再修改。对于句子主体内容,不可随意修改。 例如考题部分,“决策和反应”中,教师上课应该指出,“和”作为连词,连接名词要看属性和词性,连接动词要看逻辑。本题中明显是动词逻辑不当。再如“因而”表示因果关系,从文本内容看,应该是顺承关系,改成“进而”,也可考虑“从而”等。
第二十一题: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识与分析,辨析修辞手法并分析组成运用效果。学生大多能判断出比喻、比拟修辞,部分学生只能写出其中一种,另有学生修辞类型辨析错误。
二、存在问题
1、修辞辨别不清,比拟、比喻混淆:
2、误判为比兴:
3、误判为夸张、联想、类比等修辞:
4、缺乏举例组成及效果分析:
5、不知所云,可能审题不清,或者答错题号。
三、建议:
1、加强修辞概念理解,辨识修辞间的区别及运用,强化修辞专项训练。
2、规范答题内容,概念、分析、效果三部分完整。
3、强化书写规范、条理清晰,分点作答不遗漏不重复。
第二十二题:
一、试题分析
本题为思维导图填空题,共四个空,要求填写四字词语,第1空和第4空难度较低,学生基本可以答出;第2空和第3空相对有难度,得分较低。学生存在审题不清现象,比如要求每空四个字,许多学生写三个字或五个字以上;学生没有理清思维导图的逻辑,搞不清楚陈述主体,短语句式使用错误,比如2、3、4空的陈述主语必须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必须使用动宾结构;出现不少错别字,“消极”写在“消积”,“衰老”写成“哀老”等
二、典型错误如下
1.没有审清题干字数要求
2.
3.没有明确陈述主体
4.没有读懂导图逻辑,没有认真阅读语言材料,胡写。
三、该题规范要求如下
第1空的答案是“消极情绪”而不能是“负面情绪”;第 2、3、4空的陈述主语都是(积极或消极)情绪,必须使用动宾结构的四字短语,意思相近的四字短语即可,比如,第2空写“有益健康”“有利身心”“很少烦恼”等,第3空写“发挥潜能”“激发潜能”等都得分。学生较好的答案示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