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高三语文一检考前模拟(二)

高三语文一检考前模拟(二)

2024年12月27日 08:17:05 访问量: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绝大部分只是梦想,难以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品格与美德。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各自不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 “大河无水小河干”

4. 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 “家国天下”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现代社会,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价值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B. 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C. 作者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D. “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

7. 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

B. “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与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并无直接关联。

C. 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很形象很贴切,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

D. “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

8. 小说结尾“我”变成蜘蛛富有隐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 小说中的意象往往是人物内心的映照,文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请你对“鸟”这个意象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年秋九月,公东征布。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太山臧霸、孙观等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二州附于海以焉。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注】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注】张邈之叛: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背叛曹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兖州叛ABC唯魏种且D不弃E孤也F及闻G种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遂割二州附于海以委焉”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委”字含义不同。

B. “公谢遣之”中的“谢”字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C. “属以河北事”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 “被褐怀玉”与“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的“被”都是通假字且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吕下邳之战,吕布亲自率军迎战曹操,曹操大破吕布,擒获了吕布的骁将成廉。

B. 当家人被张邈劫持,毕谌被曹操的理解与大度感动,但最终选择离曹投吕。

C. 魏种与毕谌境遇接近,都曾离开曹操而后又被曹操活捉且被曹操委以重任。

D. 同样是表达求贤若渴之意,《短歌行》较为直白,《求贤令》则更为含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4. 材料一印证了材料二曹操《求贤令》中的哪个观点?请简要回答,并据材料一举出两个例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湖中对酒作

张谓

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

主人有黍百余石,浊醪数斗应不惜。

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

茱萸湾头归路赊,愿君且宿黄翁家。

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辜负东园花。

【注】浊醪(1áo):浊酒。参差:差不多,几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句诗人抓住春天湖上昼夜不同的优美景色,指出纵使夜以继日地游览,仍能陶醉其中。

B. 眼前的酒杯又斟满了,虽然想起人世间诸多杂事,但是心中的忧虑仿佛都变得寻常,体现了诗人的惬意和洒脱。

C. 主人恳切地劝慰诗人不要辜负相聚共处的时光,与其离别后相互思念,还不如当下尽欢饮酒。

D. 酒过数巡,天色不早,主人考虑到诗人回家路途虽然不远,但还是劝说诗人当夜可以投宿黄翁之家。

16. 有人评价此诗“平易质朴,毫无雕琢”,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宫中女子晨起的景象,如写女子照镜的场景“____________”,焚香料的场景“____________”。

(3)长安是著名古都,唐宋诗人常在诗词中提到它,以表达自己回京的愿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愿得到重用的企盼等思想感情,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思想。《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中心呈现类似重复。你如果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的帕特农神庙,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你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会看到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地,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塑像数量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

18.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图像的对称类型。(4分)

A.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B.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C.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D.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9. 请依据材料内容,分别从美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人类从吃饭到生产生活都依赖植物,人类也一直在寻找更优良的作物品种。育种家们从自然界收集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通过品种选育,让能满足生产需求的植物性状固定下来、传播开去。以前,人类只能在地面进行育种,后来,现代航天科技发展起来,      ①    

人们用航天器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采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如高真空、微重力等,种子产生变异,再将种子送回地面,来选育新种子。这种作物育种新技术,就叫航天育种。航天育种的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     ②     ,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更多新品种。

航天工程系统复杂程度高、技术跨度大,荷载容量弥足珍贵。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获得太空之旅的入场券?被选中的种子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遗传性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能够获得太空之旅资格的种子可谓是天选之种。种子跟随航天器飞到太空,回来就能变成优良的太空种子吗?并不是。太空种子上天只是走完万里长征一小步,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后续在地面完成的。经历48年甚至更长时间,经过科研人员多代筛选培育,以及风、虫、旱等严苛的考验,并得到权威部门审定的种子,最后才能脱颖而出,     ③    

20.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原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这两幅画虽然出自不同画家之手,但风格和色调却一般无二,难以分辨。

B. 站在山顶俯瞰,只见云海翻腾,又是一般奇特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C. 一般来说,早睡早起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好习惯,但现代人往往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这一点。

D. 刘老太爷正在大厅与一般穿得很阔的人们吃酒谈笑,高兴得不亦乐乎。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夜之间几十万人从郑州骑自行车到开封,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已经火出圈了,带动这波开封热的,是因为一些年轻人,数万名大学生,组成的庞大夜骑队伍,让古城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夜晚。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就在当下,这句话也是郑州夜骑大学生的口号。对此,有人点赞,看到了现在的大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但也有人吐槽,管理的失序,还遭家长怒怼:完全就是吃饱撑的,厦门的教授甚至还斥责这些大学生们的行为,是酒囊饭袋

全网都在追问,这次数十万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4-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一检考前模拟(

 

【答案】

1.(3分)D  

2.(3分) C   

3. (3分)

4.(4分) ①引用论证。引用了《老子》《管子》以及张载的观点分析论证了“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的“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②举例论证。文中以张载和范仲淹为例,展现出天下情怀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其作为中华美学精神内核的重要价值;

③对比论证。通过古今对比,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3分)  B

7.(3分) B   

8. (4分)①“我”异化为蜘蛛,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地位之卑微与渺小,如同蜘蛛在城市这个巨大且复杂的“网”中挣扎。

②“我”异化为蜘蛛,反映出打工者在城市追求梦想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揭示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底层打工者的无奈,深化了打工人在城市生存困境的主题。

③结尾异化的隐喻,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思考性,让读者在意外之余去思考打工人在城市中的命运,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9. (6分)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

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形象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

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10. (3分)ACF   

11. (3分)A  

12. (3分)D   

13. (8分)(1)毕谌叩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曹操嘉奖他的忠心,为此感动流涕。后来毕谌离开曹操,逃归到亲人身边。

2)你们要帮助我显扬举用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14. (3分)印证了曹操“唯才是举”的观点,只举荐人才,不管其出身与品德如何。

例子:曹操擒获了吕布的手下臧霸等人,曹操接纳并厚待他们,割青、徐二州滨海之地交付他们管理。

魏种背叛离开曹操被活捉,曹操给魏种松绑并任用他。

 

15.(3分)D

16. (6分)①意象意境自然澄澈。以白描、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湖上之景“山”“月”的自然澄澈,湖上对饮这一生活场景的悠闲与惬意。

②语言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诗人运用近乎口语和散文化的语言,其间不经意地杂用了重复排比句式,疏朗自如、朴素自然。

③情感自然酒脱。此诗体现了诗人淳朴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乐趣,情感率真洒脱、平易自然。

17. (6分)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明星荧荧    ④. 烟斜雾横    ⑤. 西北望长安    ⑥. 可怜无数山(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18. (4分)A.是反射对称  B.是平移对称  C.是反射对称   D.旋转对称   

19. (4分)数学思维:对称是指包含着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的物体结构。

美学思维:对称是指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的审美法则。

20. (3分)

21. (6分)①人类开始在太空进行育种      

②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       

③成为真正合格的太空种子   

22. (3分)人们用航天器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如高真空、微重力等,诱使种子产生变异,再将种子送回地面,来选育新种子。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中华文化中的“家国天下”观念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一强调了家国天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关联,材料二强调家国情怀扩展至天下情怀,倡导永久和平。材料三则探讨家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转换与坚持,强调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相互呼应的重要性。整体来看,它们揭示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可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B.“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品格与美德”错误,“开”字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D.“各自不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错误,由材料三“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可知,强调的是塑造出具有共同特征的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等,而不是造就了 “各自不同” 的爱国情怀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

B.“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

D.“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故选 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第一段引用了《老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管子》“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等诸多古代经典语句,分析论证了“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的“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丰富了对“天下情怀”的阐释,增强了论证过程的权威性和文化底蕴。

②举例论证:以范仲淹和张载为例,范仲淹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倡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个例子具体地展现了古代仁人志士心怀家国天下情怀的精神追求,进一步论证了家国情怀以及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观点,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古今对比,清晰地阐发了“天下情怀”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核心的重要性,指出了天下情怀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即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能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去践行、去实现的目标,进而向当代人提出了时代要求,激励着各类群体在这个伟大时代积极作为,为弘扬天下情怀、推动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由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由材料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导语】《蜘蛛》这篇小说通过一位城市底层打工者的视角,展现了人在大城市中的生存压力与艰难奋斗。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对高度的恐惧以及在高空中的工作体验,生动地揭示了城乡差异和身份的变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鸟的意象,以及主人公最终“异化”为蜘蛛的结局,象征了他在城市中被无情压迫与逐渐迷失自我的过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身上绑着很多绳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我”高空作业的状态,表明工作的艰辛,并没有体现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

C.“作者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错误,原文是“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可见主人公是来自乡下。

D.“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错误,结合文意可知,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有“艰难的环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情节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并无直接关联”错误,“我”为了多赚钱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正是这种过度的自我逼迫和对高度的恐惧最终导致了“我”的异化,这与“异化”有直接关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在小说中,“我”作为一个从乡下来到省城打工的人,怀揣着在城市立足的梦想,然而城市对于“我”来说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从一开始对高度的极度恐惧,却还要硬着头皮去从事高空作业,到后来遭遇意外被困高楼,经历了身心的巨大折磨。“我”在城市里为了生计拼搏,就如同蜘蛛在网中挣扎求生一般,形象地体现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时面临诸多不易,地位低下且生活充满艰辛与悲惨的状况。

②“我”想通过努力工作赚钱,将来能成为城里人,为此主动去承担粉刷外墙这样危险又艰难的工作,但即便如此努力,最后却异化成了蜘蛛,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像“我”这样的底层打工者,在城市追求梦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身心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与伤害。同时也揭示出城市看似充满机会,但对于底层打工者而言其实是很残酷的,他们即便拼尽全力,可能依然无法摆脱困境,只能无奈地被城市改变、被生活压迫,深化了小说关于底层打工者在城市艰难生存这一主题。

③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这样富有隐喻性的结尾打破了常规写实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感和意外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可读性。同时,它促使读者在读完故事后去深入思考,去探究像文中“我”这样的打工者在城市中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增强了小说整体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让小说更具文学价值,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运用暗喻的手法,将“我”站在高处往下看时产生的眩晕感具象化为一只具有攻击性的大鸟。“猛”字突出了大鸟行动的突然性和攻击性,当人处于高空本就容易心生恐惧,而此刻在“我”的感觉中,仿佛只要稍一靠近,这只想象中的大鸟就会毫不留情地来伤害自己,生动且细腻地把“我”内心那种对高空作业、对身处高处的强烈恐惧展现了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我”当时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

②“我”虽然已经鼓起勇气去尝试粉刷外墙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内心的恐惧依然如影随形。“忽地扇了过来”再次强调了那种恐惧出现的突然性,而“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则进一步渲染了恐惧带来的强大压迫感,让“我”陷入极度难受的状态,出现了呕吐、流汗等生理反应,然而即便如此痛苦,“我”还是咬着牙坚持,通过展现“我”在与恐惧作斗争过程中的表现,体现出“我”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③蜘蛛是“我”最终异化后的形象,而大鸟象征着“我”一直以来所面临的恐惧,就如同现实中蜘蛛面对大鸟时处于弱势、随时可能遭受攻击一样,“我”在面对恐高带来的恐惧时也是极为脆弱的。在文中多个场景中,只要大鸟出现,“我”就会陷入极度的心神不定。而读者在阅读这些情节时,会不自觉地代入“我”的处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深入地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以及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导语】通过对曹操人物及其行事风格的刻画,展现了他在三国乱世中的政治智慧和用人之道。描述了曹操对待人才的包容态度,无论是背叛者还是异议者,只要才华出众,都能获得宽容和重用。曹操善于利用各类人才,并不拘一格,这是他军事和政治成功的重要因素。《求贤令》进一步突显曹操的开放心态,强调唯才是举,不拘小节,展现出他对贤才的渴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来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背叛逃走了。

“兖州叛”,主谓齐全,A处断开;

“公曰”,“曰”为谓语,后面应是所说的话,C处断开;

“魏种”作主语,“不弃孤”作谓语和宾语,“也”句末语气词,“也”后F处断开;

故选A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托付/呈献。句意:于是分割了两个州并将其沿海之地托付给他们。/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B.错误。辞谢、辞别/告诫。句意:曹公辞谢并遣送他离开。/我要郑重地告诫后来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忘记。

C.错误。托付/类。句意:把黄河以北的事务托付给他。/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D.错误。“被”通“披”,穿着/“被”通“披”,披散。句意: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揣美玉。/屈原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短歌行》较为直白,《求贤令》则更为含蓄”错误,根据材料二“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求贤令》更为直白;《短歌行》全篇多处借用典故和比喻修辞,含蓄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可见其更加含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顿首”,叩首;“涕”,眼泪;“亡”,逃跑。

2)“二三子”,诸位,这里指曹操的下属们;“仄陋”,这里指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得”,能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通过多个具体事例充分印证了材料二曹操《求贤令》中“唯才是举”的观点。

根据“太山臧霸、孙观等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可知,曹操对曾跟随吕布的臧霸等人,不因其曾为敌忽视其才能,反而厚待并委以重任,体现了“唯才是举”。

根据“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可知,魏种曾背叛曹操被活捉,曹操却因其才而释其缚并任用他,充分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三年秋九月,曹操东征吕布。曹军进攻到下邳,吕布亲自率领骑兵迎击。曹操大破吕布,擒获了吕布的骁将成廉。一个多月后,吕布的部将宋宪、魏续等人抓住了陈宫,献城投降了曹操。(之前)太山臧霸、孙观等各自聚集军队,吕布攻破刘备后,臧霸等人全都服从了吕布。吕布被击败后,曹操接纳并厚待他们,于是分割出青、徐二州滨海之地交付他们管理。当初,曹操为兖州牧时,任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叛变时,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和妻儿。曹公辞谢并遣送他离开,说道:你老母亲在叛贼手里,你可以离去。毕谌叩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曹操嘉奖他的忠心,为此感动流涕。后来毕谌离开曹操,逃归到亲人身边。等到吕布被击破后,曹操生擒毕谌,众人皆为毕谌感到害怕,曹操道: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于是任命毕谌为鲁国国相。

四年春二月,曹操回到了昌邑。张杨的手下将领杨丑杀了张杨,眭固又杀了杨丑,投靠了袁绍,驻扎在射犬。夏四月,(曹操)率领军队进军临河,派遣史涣和曹仁渡过黄河去攻打。眭固派遣张杨以前的长史薛洪和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射犬,自己率领军队到北方迎接袁绍并向袁绍求救,与史涣、曹仁在犬城相遇。两军交战,曹操大破袁绍,斩杀了眭固。曹操于是渡过黄河,包围了射犬。(驻扎射犬的)薛洪和缪尚率领余部投降,被曹操分封为列侯,后驻军敖仓。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管理。当初,曹操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背叛逃走了,曹操生气地说:魏种,只要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赦免你!攻占射犬之后,又活捉了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于是)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了他。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现在天下莫非还有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却在渭水边垂钓的人才吗?你们要帮助我显扬举用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湖上美景和与友人对酒畅饮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诗人通过对湖上昼夜不同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陶醉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主人劝慰诗人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虽然不远,但还是”错,由“茱萸湾头归路赊”可知,“赊”即远。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特点的能力。

①根据“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可知诗人主要写到了两种意象,即湖上之景“山”“月”,诗人寥寥几笔勾勒,诗人没有具体描写“月”“山”的状态,而只是以“夜坐不厌”“昼行不厌”概述,以白描、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湖上之景“山”“月”的自然澄澈,还用“眼前一樽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写了湖上对饮这一生活场景的悠闲与惬意。

②根据“眼前一樽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等诗句,可知诗意自然流畅,语言通俗易懂、朴实自然,如“眼前”“心中万事”“相对”等词,近乎口语和散文化,其间不经意地杂用了重复排比句式,如“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句中运用重复,写出了即使夜以继日地游览,仍是“相看两不厌”的旅游情趣。总之,语言疏朗自如、朴素自然。

③根据“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可知诗人恳切地劝慰诗人不要辜负相聚共处的时光,与其离别后相互思念,还不如当下尽欢饮酒,情感自然酒脱,在诗人淳朴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乐趣中,情感平易自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欲、荧、斜、蔽。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根据“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可知,反射对称是以中轴线为对称的图形,而AC都是中轴线对称图形,故AC是反射对称。

根据“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可知,图B中的柱子从前方或侧面看都对称,故B应是平移对称。

结合“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可知,图D中的花是旋转对称,故D是旋转对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考生找到属概念和种差后,再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对称”下定义。

1)从数学思维给“对称”下定义。先从“对称是一种结构”中可知属概念是:物体结构;然后从“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找到种差为:包含着 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最后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对称”下定义为:对称是指包含着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的物体结构。

2)从美学思维给“对称”下定义。先从“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可知属概念是:审美法则;然后从“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找到种差为: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最后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对称”下定义为:对称是指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的审美法则。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文中加点的“一般”意思是通常,用作状语。

A.形容词, 一样、同样。

B.指一种,用作定语。

C.指通常,用作状语。

D.表数量,一班、一群,用于人群。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①处,根据“以前,人类只能在地面进行育种”和“后来”可知,此空是说明后来的育种方式,由后文“人们用航天器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可知,是在太空进行育种,故可填“人类开始在太空进行育种”。

②处,根据空后句“它能在更短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更多新品种”可知,空后句介绍的是太空育种与传统育种相比的优势,故可填“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

③处,根据前文“回来就能变成优良的‘太空种子’吗”可知,文段最后落脚点就是要说明经过这些流程后种子才能成为真正符合要求的“太空种子”,故可填“成为真正合格的太空种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1)搭配不当。“采用”与“环境”不搭配,应将“采用”改为“利用”;

(2)结构混乱。“种子产生变异”中途易主,应在句前加“使”或“诱使”。

23.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了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引发热议的现象。一方面,数万大学生浩浩荡荡夜骑,喊出“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就在当下”的口号,彰显出青春群体无惧束缚、勇敢奔赴热爱之事的蓬勃朝气,是年轻人释放压力、追寻自由体验、拓展生活边界的大胆尝试,契合青春敢想敢为的特质。另一方面,这种大规模自发行为遭遇诸多质疑,如管理秩序受冲击,造成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担忧以及对学业时间分配的考量,指责此举多余;教授斥责也反映出部分人觉得这种行为无实质价值,浪费精力,凸显了不同代际、不同立场群体间观念碰撞,核心矛盾在于青春激情释放与社会既有秩序、传统价值评判的冲突。首先大学生夜骑蕴含的青春正能量是值得肯定的。青春价值不能单纯用功利结果来衡量,夜骑背后的社交拓展、情绪释放、阅历增长意义非凡,因而社会要理解这是成长必需的自我探索,虽有小瑕疵但不应被过度苛责,鼓励为青春冲动留空间。同时青年在追求自由体验时确实不能罔顾公共秩序,需在释放个性与遵守规则间找到平衡,青年要有担当、懂自律地践行青春之行。

写作时学生先明确观点,比如绽青春芳华,守无畏本真。主体分三部分:首先挖掘大学生夜骑的精神内核:讲述骑行队伍中,有学生为克服社交恐惧加入,一路与伙伴携手互助,从羞涩寡言到开朗健谈,蜕变中凸显夜骑助力成长;还有学生长期埋头书本,借此次骑行眺望远方、放空心灵,领悟生活不止眼前苟且,展现夜骑对拓展青春视野、滋养心灵的意义,回扣青春勇敢破茧、追求多元成长的论点。其次采用对比凸显珍贵:对比“内卷”高压下大学生三点一线、沉闷压抑的日常,夜骑是打破常规、释放天性的清流;相较于娱乐至死、沉迷虚拟社交的虚度光阴,夜骑是拥抱现实、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的积极尝试,突出其在塑造健康向上青春风貌上的独特价值,彰显青春活力应被珍视。结尾总结夜骑蕴含的青春无畏、积极探索本质,呼吁社会摘下有色眼镜,给予年轻人自由挥洒青春的宽松土壤;激励大学生坚守这份朝气,将夜骑的勇敢延伸至学业、未来职业,以青春活力推动个人奋进、社会革新,让青春之火成时代熠熠光源,升华主旨,强化立意。

立意:

1.守护青春无畏,包容不羁朝气。

2.青春勇探索,秩序亦需守。

3.莫以功利量青春,多元视角待新潮。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