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高三语文第5周午练

高三语文第5周午练

2024年10月08日 15:59:03 访问量:43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六王毕,四海一)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奈何取之尽锱铢)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盘盘焉,囷囷焉)                 B谁得而族灭也(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多于九土之城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对下列句式类型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B.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句)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日削       B.以地

C不赂秦         D天下之奇才

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不赂者赂者丧                B.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D.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数。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7.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以凡民之秀杰者A多以客养之B不失职也其力C耕以奉D上皆椎鲁E无能为者虽欲怨F叛而莫为之先G此其所以少H安而不即亡也。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胜,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王以为孰胜?意思不相同。

B.类,大都,与《促织》中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意思不相同。

C.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意思不相同。

D.遂,成功,与《鸿门宴》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意思不相同。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苏轼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各种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士人被优待,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住着上等的馆舍,以致国家和人民难以承受。

B.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与苏洵《六国论》一样灵活多样,以对比论证为主,兼顾引证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有力而形象,更具有说服力。

C.李桢认为后世痛恨秦国,是因为秦国残暴的统治;同时,他也认为秦国之所以得天下,既有地利因素,也有天时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天命论思想。

D.句式上,材料二和苏洵的《六国论》使用四言、五言、六言等多种句式,富于变换。修辞上,前者设问、反问,发人深省;后者对比、对偶,句式工整。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2)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

11.这两则材料和苏洵的《六国论》论述的对象都是六国的兴亡,但三者的观点各异,请简要概括。3

 

【答案】

1C3 [A项,统一/数词。B项,喜欢/吝啬,吝惜。C项,都是动词,占有,拿。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2 D 3[A项,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B项,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顺承/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发语词。D项,都为介词“比”。]

3 C 3[A项,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收集宝藏”的意思,“经营”是“筹划、组织并管理”的意思。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4B3 [B项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秦人不暇哀自”。]

5 A 3[A项,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B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C项,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D项,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6 C 3[C项为副词,ABD三项均为介词。C项副词,才。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用。D项介词,用把。]

 

7ABG  3 

句意:这是因为百姓中优异杰出的人,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以凡民之秀杰者中心语++定语+,定语后置的标志,做句子主语,故A处断开。

多以客养之的宾语,故B处断开。

其力耕以奉上中,力耕是偏正短语,奉上是动宾短语,中间都不能断开;皆椎鲁无能为者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怨叛是同义连用,不能断开;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也是一个判断句,其前G处断开。故选ABG

8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尽;/胜利。句意:不可以数清。/大王认为谁会获胜?

B.正确。大都;/像。句意:(他们)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看到蹲踞着的石头,一片片像鱼鳞一样,俨然像画中的景象。

C.错误,都是能够。句意: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D.正确。成功;/于是。句意: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樊哙于是进去,分开(或掀开)帷幕向西站着。

9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兼顾引证法错,材料一没有使用引证法。

10.(8

1)(如果)把他们全部铲除,这样是没有道理的。

2)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铲除、除掉;,这样;,道理。

2,沉溺、沉迷;诈虞,欺骗、尔虞我诈;,比照、与……相比。

113

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国家灭亡;

材料一强调士的作用,认为六国争相养士是六国久存的原因;

材料二认为六国与秦国一样,都实行暴虐的统治,上天爱民,使秦强大而灭六国。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回顾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等内容,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国家灭亡。

根据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等内容,可知苏轼强调士的作用,认为六国争相养士是六国久存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等内容,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一样,都实行暴虐的统治,上天爱民,使秦强大而灭六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人才为自己打算。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能言善辩的),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诸侯卿相)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对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像玉石一样珍贵的食物,被招待在上等官舍里的人,不可以数清。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养活自己的人,百姓怎么吃得消而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苏子说: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各安本位,这样是可以的;(如果)把他们全部铲除,这样是没有道理的。我考察过世代的兴废,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可以不引起注意。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秀杰出之士,(他们)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而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享。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和泰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优异杰出的人,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后代人之所以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立国时,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如有一个国家拥有像秦国一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能够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是因为(六国)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做的事,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言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每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