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

2024年10月08日 07:50:10 访问量:42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要”“贼”二字及次常用字“齐”“忍”。

                  2.翻译重点句子。

【题解】节选自《礼记•大学》,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①大学之,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而后能,虑而后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而后才能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而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而后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而后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大学之:道,道理,在本文中指“宗旨”。在明德: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状语后置句”,在至善的地方停止,即“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定而后能:精,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词类活用:明德(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国。欲治其国者,先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身。欲修其身者,先心。欲正其心者,先意。欲诚其意者,先其知。

【译】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先治国: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其家”“其身”“其心”“其意”同。先其知:致,取得、得到。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词类活用:其家(使……整齐有序)先其心(使……正,即“端正”)先其意(使……真诚) 

-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修身本。

【译】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壹是修身本:壹是,一概、一律。以……为,把……作为。

 

 

一、课内重要文言实词挖空训练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心不妄动),静而后能性情安和);安而后能思虑精深),虑而后能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根本)。

二、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3.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题解】选自《孟子》,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孺子将入于井,皆有chù】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yāo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也。由是,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

【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因为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因为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不忍人之心:以,凭。治天下可之掌上:运,运转、转动。“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译文中的“其道理就在于”为意译。今人孺子将入于井:乍,忽然。孺子,儿童。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非所以乡党朋友也:要,求取。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非其声而也:恶,厌恶。然,这样。由是:是,这。由是,从这里。之,动词之后凑足音节,不译。无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

通假字: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内交,结交)

状语后置句:非所以孺子之父母也(于,与)——也可以不做状语后置句非所以乡党朋友也(于,在)

判断句:非

 

恻隐之心,仁之;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人四端也,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不能者,自贼者;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译】哀痛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厌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谦逊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都(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火刚刚燃烧(终必不可扑灭);(就会像)刚刚泉水涌出(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它们,(让它们消灭),便不足以侍奉父母。”

仁之:端,萌芽、发端。四端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这。其有四体也:犹,如同、好像。四体,四肢。有是四端不能者:而,连词,表转折,却。谓,以为、认为。自贼者:贼,伤害。者,……的人。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足以四海:保,安定。不足以父母:事,侍奉。

通假字:若火之始(同“燃”,燃烧)

判断句:恻隐之心,仁之;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自贼者/贼其君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课内重要文言实词挖空训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先王有不忍人( 狠心对待别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转)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通“纳”,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求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通“燃”,燃烧),泉之始流通)。苟能充之,足以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5.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6.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7.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8.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8.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9.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情境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5.《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7.《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学问的句子是“                 。”

8.《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                         。”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10.《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                       。”

【答案】

1.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4.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5.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6.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7.物格而后知至

8.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0.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重点知识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

义项

例句

释义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张良出,项伯(《鸿门宴》)

 

北收害之郡(《过秦论》)

 

虽与府吏,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可谓言不烦也(《三国志》)

简要,主要

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结,概括

虽曰不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威胁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墨子·兼爱中》)

同“腰”

 

答案 ①求取 ②同“邀”,邀请 ③关键,重要 ④相约 ⑤想要,希望

(2)

 

义项

例句

释义

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

 

未及见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

 

 

 

 

 

 

答案 ①伤害 ②作乱叛国的人 ③强盗

2.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若火之始

 

答案 ①同“纳”,结交 ②同“燃”,燃烧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1)

①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②落霞与孤鹜(《滕王阁序》)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阿房宫赋》)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

①人皆有不人之心

 

②吾不其觳觫(《齐桓晋文之事》)

 

③所以动心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故遂悲为汝言之(《与妻书》)

 

答案 (1)①使……整齐有序 ②一同、一齐 ③相同 ④把……看作相等

(2)①狠心、残忍 ②忍心 ③坚韧,此处为使动用法,使……变得坚韧 ④忍受、忍耐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②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③欲正其心者,先其意

 

答案 ①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②使动用法,使……显明、使……彰明 ③使动用法,使……真诚

5.文化常识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________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礼记》又名《________》《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________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答案 (1)曾子 中庸 论语 孟子

(2)小戴礼记 戴圣


1CEG

解析 句意:天下果真有想要太平的君主,能够推行他的学说,那么夫子即使徒步来朝见,他一定也会这样做,何必劳烦在远方的您重赏呢?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是假设的句子,而则夫子……”是说孔子的做法,二者之间断开,即C处断开;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夫子是主语,徒步是状语,是谓语,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固犹为之,省略主语夫子固犹是状语,为之是谓语和宾语,后面G处断开;何必……是反问句式,中间不断开。

2A A项,错误。私下,私自;偷偷地。句意:私下里看他的语言不离开道/看他的父亲不在,偷偷地打开盆子。B项,正确。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夫子经过也不会看它一眼/不懂得断句知识。C项,正确。句意:你们觉得宰予的话说得怎么样/这三个做儿子的。D项,正确。句意: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太守听到这个消息。

3C 进而批评元方不应为了肯定自己父亲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决定错,原文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是客人认为元方说的太守是个高尚明智的人,自己父亲是忠臣的话是假话,否定太守的决定说法错误。

4(1)语言贵在实在,才能让人相信,舍弃了实在还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呢?

(2)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

解析 (1),以……为贵;,相信;,称赞。(2),怎么;高明,高尚明智;,惩罚。

5.孔子会认可元方的回答,因为孔子认为语言以实在为贵,实在的语言超过华丽的语言,而元方的回答符合实际情况,属于实在的语言。(若认为孔子不认可,有合理的理由亦可)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一中找出孔子的观点,材料一中孔子认为宰予的话很实在,超过子贡的华美语言,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可见孔子认为语言以实在为贵,实在的语言超过华丽的语言;而元方的回答高明之君也”“忠臣孝子也都是据实回答,因此孔子会认可元方的回答。如认为孔子不认可元方的回答,可以结合客人的批评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分析元方的话有为父亲辩护之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想把一辆装饰华美的车子,通过宰予送给孔子。宰予说:夫子不会要这辆车子。楚昭王问:什么缘故?宰予回答说:我凭借它的用处,考虑它放在哪里来看这件事,就知道会是这样。楚昭王说:请为我说说其中的道理。宰予回答说:自从我侍奉夫子以来,私下里看他的语言不离开道,他的行动不违背仁。他看重仁义崇尚道德,清净朴素喜欢节俭。做官有俸禄,却不积累财富。不合心意就会离开,退职也不会有可惜的想法。他的妻子不穿彩色的衣服,他的妾不穿丝绸,他的车子器物不加雕饰,马不吃粮食。他的学说能够推行就高高兴兴地治理国家,不能推行就欣然保护自身,这就是他能成为夫子的原因。像那些外观华丽奢靡的东西,美好而不合礼制的音乐,夫子经过也不会看它一眼,遇到了也不会听。所以我知道夫子是不会用这辆车的。楚昭王说:既然这样,那么夫子究竟想要什么呢?宰予回答说:如今天下道德败坏,夫子的志向是想要振兴道德并推行它。天下果真有想要太平的君主,能够推行他的学说,那么夫子即使徒步来朝见,他一定也会这样做,何必劳烦在远方的您重赏呢?楚昭王说:从今往后才了解孔子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宰予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觉得宰予的话说得怎么样?子贡回答说:宰予没有说尽夫子的美德。夫子的品德高尚可以比天,深厚可以比海。像宰予的话,只是说出了夫子做事的实际情况。孔子说:语言贵在实在,才能让人相信,舍弃了实在还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呢?是子贡的华丽语言比不上宰予的实在语言啊。

材料二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6(示例)不外乎两种情况 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 读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解析 空,根据句后的以及后文的内容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可知,此处应为总起句,说明古人著书立说作序的两种情况,故可填写不外乎两种情况之类的句子。

空,根据语境所序很短”“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推断可知,此处应表达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短但艺术成就高之意,故可填写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之类的句子。

空,根据语境文采斐然”“载道明理”“已达文质兼美之境”“一赞三叹可知,王思任的序文读起来令人赞叹不已,故可填写读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之类的句子。

7.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所写的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是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除第一句外,其他句子的主语都是他的序文,故可将第一句改为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所写的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二是语序不当,载道明理内涵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故载道明理应放在文采斐然后面。

8.比喻,作者把有新意的文章比作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宝物,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写出序文有新意、思想深刻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解析 其所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豁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新意的文章比作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宝物美景意在说明作者所序的文字生动,宝物意在说明作者所序的文字思想深刻,作者以美景”“宝物为喻,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写出序文有新意、思想深刻的特点。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