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焦虑状态,不懂得究竟如何教育。有人认为“桑树要从小育,长大才能直”,有人认为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指导
1. 理解材料内容:
材料开始提出当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焦虑状态,不懂得如何教育。接着材料呈现两种教育观的碰撞,第一句“桑树要从小育”出自民间谚语,强调幼年严格管教的重要性;第二句“顺木之天”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二者表面矛盾,实则暗含辩证关系。要理解“从小育”不等于机械修剪,“顺天性”不等于放任自流,需把握“规矩”与“自由”的平衡点。
写作时需结合当代教育焦虑现状,如“鸡娃教育”“内卷早龄化”等现象分析,要避免单纯批判,应立足现代教育需求展开思考。
2. 确定写作范围:
文章应围绕“家庭教育”或“教育方式”这一主题展开,要基于材料引发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写作,需体现对这两种教育观点的感悟,结合自身认知、现实案例等讨论或比较“从小严格教育”与“顺应天性教育”的利弊,深入探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问题。
3. 明确写作要求:
(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选择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综合观点。
(2)明确文体,可以是议论文、散文等,但要体现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概括文章主旨。
二、立意指导
1.支持“桑树要从小育,长大才能直”: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的重要性,认为严格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在未来成为有用之才。如列举名人从小接受严格教育从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强调早期教育对塑造孩子品格和价值观的关键作用。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主张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认为过度干预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天赋,应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然成长。可结合一些因尊重孩子天性,孩子在擅长领域发光发热的案例,说明顺应天性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意义。
3.辩证看待两种教育理念:两种教育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应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探讨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性格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强调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单一立场、综合立场或深入探讨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文章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能够体现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写作能力。
三、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七等。一等55-60,二等51-54,三等46-50,四等41-45,五等36-40,六等26-35,七等0-25。
评分参考量表
七等 |
审题立意 |
语言表达 |
具体特征 |
一等 55~60 |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新颖,有见识 |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
充分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恰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细节巧妙表现主旨,有独到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
二等 51~54 |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 |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
能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有亮点,层次清楚。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聚焦某一现象,主旨明确,有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
三等 46~50 |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
能体现题意的主要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思路清晰,思路清楚。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
四等 41~45 |
审题基本准确,立意基本清楚 |
语言比较通顺,偶有不规范、不准确 |
基本上能体现题意的主体内涵。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主旨大致明确,叙事基本完整。 |
五等 36~40 |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够清晰 |
语言不够通顺,表达不够规范和准确 |
可以体现题意。侧重议论的,观点不够准确,论证薄弱。侧重叙述的,主旨不特别明确,叙事不够完整。 |
六等 26~35 |
貌合神离 |
语言不通畅,多有语病、标点等硬伤 |
貌似贴合题意,实则内容与题目主旨无关,文体不够清晰,不能够通过文章表达题目内涵。 |
七等 0~25 |
自说自话 |
语言粗俗低劣 |
全然不顾题目要求 |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严格教育”或“顺其自然”进行论述,有自己的感受,可在四等酌情赋分。
2.考生能揭示“严格教育”或“顺其自然”的内涵,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可在三等酌情赋分。
3.考生能辩证论述“严格教育”与“顺其自然”的关系,并有自己个性化解读,有独到的人生感悟,则在二等以上赋分。
4.考生无视材料,另起炉灶,不能体现“严格教育”或“顺其自然”,则赋分不高于30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千年兰谱记载着养兰的奥秘:既需以竹片扶正嫩芽,又要任其承天地雨露。这份古老的智慧,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教育之道的光华。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浪潮中,教育焦虑如迷雾笼罩,而破解迷局的钥匙,或许就藏在这"扶正"与"任长"的辩证之中。
回溯中华文明长河,先贤们早已留下智慧的航标。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深谙种树之道,其"顺木之天"的箴言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南宋朱熹在武夷山开设书院,晨起即带弟子观竹:"竹笋破土时若遇顽石,自会绕石而长,此乃天地生养之力。"正如北宋文同画竹必先成竹在胸,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懂得:幼苗自有向阳而生的本能,园丁要做的不是代其生长,而是除去遮蔽阳光的杂草。
但顺应天性与放任自流之间,始终横亘着微妙的界限。明代农书《天工开物》记载桑树培育之术:幼苗期需以麻绳系枝,待主干挺立便可解去束缚。这让人想起王阳明在龙场驿的顿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儿童如初绽的白玉,既需雕琢又恐伤其本真。钱钟书幼时背诵典籍,父亲钱基博从不苛求字句,而是在庭院中与他漫谈经史,让经典如清泉浸润心田。
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在刚柔并济中显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手持莲茎,既展现柔美曲线又不失挺拔风骨。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指导学生时,会在诗稿上画出飞舞的蝴蝶:"格律如蝶翼的脉络,托起灵感的翩跹。"这种教育艺术,在费孝通笔下的江村同样可见:老篾匠教徒弟时,总是先任其劈竹,待竹片歪斜再示范矫正,因为"手上血泡比言语更懂竹性"。
站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回望,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灵魂,都是在规范与自由的平衡中成长的。达芬奇的笔记本里既有精准的解剖图,也有飞鸟的速写;苏轼既能写出格律森严的《赤壁赋》,也能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挥洒性灵。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太极阴阳般相生相长的艺术。当我们以修枝的耐心守护成长的方向,以沐光的胸怀接纳生命的光芒,教育的园圃中自会绽放出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