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2025届新高考基地学校第二次大联考 作文评分细则

2025届新高考基地学校第二次大联考 作文评分细则

2025年04月16日 10:05:52 访问量:61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焦虑状态,不懂得究竟如何教育。有人认为“桑树要从小育,长大才能直”,有人认为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指导

1. 理解材料内容:

材料开始提出当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焦虑状态,不懂得如何教育。接着材料呈现两种教育观的碰撞,第一句“桑树要从小育”出自民间谚语,强调幼年严格管教的重要性;第二句“顺木之天”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二者表面矛盾,实则暗含辩证关系。要理解“从小育”不等于机械修剪,“顺天性”不等于放任自流,需把握“规矩”与“自由”的平衡点。

写作时需结合当代教育焦虑现状,如“鸡娃教育”“内卷早龄化”等现象分析,要避免单纯批判,应立足现代教育需求展开思考。

2. 确定写作范围:

文章应围绕家庭教育教育方式这一主题展开,要基于材料引发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写作,需体现对这两种教育观点的感悟,结合自身认知、现实案例等讨论或比较从小严格教育顺应天性教育的利弊,深入探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问题。

3. 明确写作要求:

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选择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综合观点。

2)明确文体,可以是议论文、散文等,但要体现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概括文章主旨。

 

二、立意指导

1.支持桑树要从小育,长大才能直: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的重要性,认为严格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在未来成为有用之才。如列举名人从小接受严格教育从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强调早期教育对塑造孩子品格和价值观的关键作用。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主张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认为过度干预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天赋,应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然成长。可结合一些因尊重孩子天性,孩子在擅长领域发光发热的案例,说明顺应天性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意义。

3.辩证看待两种教育理念:两种教育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应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探讨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性格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强调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单一立场、综合立场或深入探讨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文章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能够体现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写作能力。

三、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七等。一等55-60,二等51-54,三等46-50,四等41-45,五等36-40,六等26-35,七等0-25

评分参考量表

七等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具体特征

一等

5560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新颖,有见识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恰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细节巧妙表现主旨,有独到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二等

5154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有亮点,层次清楚。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聚焦某一现象,主旨明确,有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三等

4650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体现题意的主要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思路清晰,思路清楚。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四等

4145

审题基本准确,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比较通顺,偶有不规范、不准确

基本上能体现题意的主体内涵。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主旨大致明确,叙事基本完整。

五等

3640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够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表达不够规范和准确

可以体现题意。侧重议论的,观点不够准确,论证薄弱。侧重叙述的,主旨不特别明确,叙事不够完整。

六等

2635

貌合神离

语言不通畅,多有语病、标点等硬伤

貌似贴合题意,实则内容与题目主旨无关,文体不够清晰,不能够通过文章表达题目内涵。

七等

025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低劣

全然不顾题目要求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严格教育或“顺其自然”进行论述,有自己的感受,可在四等酌情赋分。

2.考生能揭示“严格教育或“顺其自然”的内涵,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可在三等酌情赋分。

3.考生能辩证论述“严格教育与“顺其自然”的关系,并有自己个性化解读,有独到的人生感悟,则在二等以上赋分。

4.考生无视材料,另起炉灶,不能体现“严格教育或“顺其自然”,则赋分不高于30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教育如培兰 修枝与沐光并重

千年兰谱记载着养兰的奥秘:既需以竹片扶正嫩芽,又要任其承天地雨露。这份古老的智慧,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教育之道的光华。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浪潮中,教育焦虑如迷雾笼罩,而破解迷局的钥匙,或许就藏在这"扶正"与"任长"的辩证之中。

回溯中华文明长河,先贤们早已留下智慧的航标。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深谙种树之道,其"顺木之天"的箴言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南宋朱熹在武夷山开设书院,晨起即带弟子观竹:"竹笋破土时若遇顽石,自会绕石而长,此乃天地生养之力。"正如北宋文同画竹必先成竹在胸,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懂得:幼苗自有向阳而生的本能,园丁要做的不是代其生长,而是除去遮蔽阳光的杂草。

但顺应天性与放任自流之间,始终横亘着微妙的界限。明代农书《天工开物》记载桑树培育之术:幼苗期需以麻绳系枝,待主干挺立便可解去束缚。这让人想起王阳明在龙场驿的顿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儿童如初绽的白玉,既需雕琢又恐伤其本真。钱钟书幼时背诵典籍,父亲钱基博从不苛求字句,而是在庭院中与他漫谈经史,让经典如清泉浸润心田。

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在刚柔并济中显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手持莲茎,既展现柔美曲线又不失挺拔风骨。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指导学生时,会在诗稿上画出飞舞的蝴蝶:"格律如蝶翼的脉络,托起灵感的翩跹。"这种教育艺术,在费孝通笔下的江村同样可见:老篾匠教徒弟时,总是先任其劈竹,待竹片歪斜再示范矫正,因为"手上血泡比言语更懂竹性"。

站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回望,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灵魂,都是在规范与自由的平衡中成长的。达芬奇的笔记本里既有精准的解剖图,也有飞鸟的速写;苏轼既能写出格律森严的《赤壁赋》,也能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挥洒性灵。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太极阴阳般相生相长的艺术。当我们以修枝的耐心守护成长的方向,以沐光的胸怀接纳生命的光芒,教育的园圃中自会绽放出万千气象。


教育:在引导与顺应间寻平衡
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如潮水般涌来,面对孩子的成长,他们迷茫而困惑。有人坚信 "桑树要从小育,长大才能直",主张严格管教;有人则推崇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倡导顺应天性。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并非对立,教育应是在尊重天性的土壤上,播撒引导的种子,让孩子在自由与规范中茁壮成长。
"桑树要从小育,长大才能直",体现了早期引导和规范的重要性。就像古代的家训,《颜氏家训》中教导子孙要勤奋学习、诚实守信,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现代社会中,那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在童年时期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比如朗朗,从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练习钢琴,每天坚持数小时的训练,最终成为著名的钢琴家。这种严格的引导,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早期的规范,孩子可能会缺乏自律,在面对困难时容易放弃,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然而,过度的严格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强调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和学习。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绘画,家长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数学,可能会扼杀他们的艺术天赋。顺应天性,就是要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发挥潜力,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那么,如何在引导和顺应之间找到平衡呢?关键在于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好教育的度。一方面,要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和要求,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另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创新。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允许他们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用心去体会和把握。无论是 "从小育" 还是 "顺天性",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价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教育方式,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将引导和顺应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既拥有坚实的基础,又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放下焦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教育。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