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通过虚构夸张的阿房宫兴衰,揭露秦王朝 “暴取滥用”“不爱民力” 的本质,指出其灭亡源于自身骄奢残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表面写秦,实则针对唐敬宗李湛在位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的现实,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的警示,呼吁统治者 “爱民戒奢”,体现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前半部分以极致夸张的笔墨描绘阿房宫的宏伟(“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建筑的精巧(“钩心斗角”“长桥卧波”)、珍宝的富庶(“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以及宫女的悲惨命运(“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这种 “铺采摛文” 的赋体手法,既营造出视觉与感官的震撼,又为后文的议论奠定情感基础,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 规模与灭亡的对比:阿房宫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的壮丽与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惨烈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奢靡亡国的教训。
- “爱” 与 “暴” 的对比:秦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的贪婪,与 “人亦念其家” 的百姓诉求对立,点明 “失民心者失天下” 的道理。
- 历史循环的警示:从 “六国自灭” 到 “秦族亡”,再到 “后人复哀后人”,层层递进,将个人、朝代的兴衰上升到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发人深省。
全文骈散结合,既有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 等工整排比,又有 “嗟乎”“奈何” 等散句穿插,节奏跌宕。比喻新奇(“蜂房水涡”“未云何龙”),夸张大胆(“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形成铺张扬厉的文风,兼具文学美感与思想力度。
从一座宫殿的兴衰,引申出对治国之道的思考:“爱人” 是根本,“骄奢” 是祸源。文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的循环论,突破具体历史事件,成为对所有统治者的警世恒言,使文章超越时代,具有普遍意义。
《阿房宫赋》是 “文赋” 的代表作,既继承汉赋铺陈叙事的传统,又融入唐代古文运动的议论精髓,以诗的语言、史的视角、哲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政论赋的巅峰之作。其 “戒奢爱民” 的核心思想,至今仍具现实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