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学习 > 《六国论》简要赏析

《六国论》简要赏析

2025年05月02日 15:38:47 访问量:43
苏洵的《六国论》以战国历史为镜鉴,借古讽今,深刻剖析了六国灭亡的根源,展现了其作为政论文典范的独特魅力。以下从核心论点、论证逻辑、语言艺术及现实意义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破立结合的史论视角

文章开篇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的论断石破天惊,直接否定 “武器落后”“战术失误” 等传统观点,将灭亡主因归于 “赂秦” 这一战略失误。这一论点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洞察:秦国通过 “受赂所得” 的土地远超 “战胜所得”,而诸侯因赂秦丧失的土地更数倍于战败损失。苏洵通过对比秦与诸侯的土地得失,揭示出 “赂秦” 本质是 “以有限之地奉无限之欲”,最终导致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的结局。

在论证过程中,苏洵采用 “总分总” 结构,先总述 “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两大分论点,再分别以韩魏楚(赂秦者)、齐燕赵(不赂者)的史实展开论述。对于赂秦者,他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的细节描写,讽刺其短视;对于不赂者,他既肯定燕赵 “义不赂秦” 的气节,又惋惜其 “智力孤危” 的困境。这种正反对照、虚实相生的论证方式,使论点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推进。

二、雄辩犀利的语言艺术

苏洵的语言兼具逻辑性与感染力,堪称 “质实且多姿”。他善用修辞增强说服力:

  • 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将赂秦行为比作引火自焚,形象揭示其危害性。
  • 对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通过数字对比突显赂秦的荒谬。
  • 夸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 “尺寸” 极言土地来之不易,与子孙 “举以予人” 形成强烈反差。

句式上,长短句交错,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前半部分短句急促,后半部分长句舒缓,情感跌宕起伏。此外,“悲夫”“惜其用武而不终” 等感叹词的穿插,使文章兼具理性思辨与情感张力。

三、借古讽今的现实关切

苏洵写作此文的深层动因,在于针砭北宋 “积贫积弱” 的现状。北宋统治者面对辽、西夏的威胁,采取 “岁币求和” 政策,与六国赂秦如出一辙。苏洵在文末尖锐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一警告直指时弊,呼吁统治者 “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而非重蹈六国覆辙。这种 “以史为鉴” 的写作手法,使《六国论》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评论,成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政论佳作。

四、争议与价值

尽管苏洵的论点被后世学者认为 “失之偏颇”—— 六国灭亡还涉及政治腐败、变法不彻底等因素,但文章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警示意义。它以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成为唐宋八大家政论文的典范,对后世如苏轼《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作品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六国论》是苏洵 “文以致用” 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战国往事为切入点,通过犀利的笔触、严谨的论证和深切的忧思,不仅为六国灭亡提供了新解,更敲响了北宋王朝的警钟。这篇文章至今仍启示我们:面对挑战,妥协退让终将自毁长城,唯有自强抗争方能守国安邦。
编辑:陈汉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阿房宫赋》简要赏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