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一答案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一答案

2024年01月19日 08:05:54 访问量:69

1~5.【答案】DBC、、

【解析】1D.“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主体”错误。依据“文学主体包括三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即:(1)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2)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3)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可知,构成主体的是作家、人物形象和读者批评家。
故选
D
2B.“但作家的地位高于人物形象的地位”无中生有,“文学主体包括三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并没有提到谁的地位更高。
故选
B
3)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艺术要关注人民、关注生活、关注时代。
A.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艺术要关注人民和时代。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艺术形象积淀和想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艺术关注时代。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
C
4)由原文“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和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小说《人世间》取材于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说明作家梁晓声关注了人民的真实生活。
由原文“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可知,作家梁晓声塑造了许多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的人物形象。
由原文“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小说《人世间》展示了近五十年来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说明作家梁晓声关注了时代。
由原文“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法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可知,小说《人世间》体现了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5)由原文“作家给笔下的人物以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归结为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把人当成人——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的玩物与偶像”可知,作家要把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人,承认他们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即以人为本。
由原文“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可知,作家要真实地展现人民,不能虚构、调侃、丑化。
由原文“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可知,作家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
由原文“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可知,作家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创造经典人物形象。

答案:
1D
2B
3C
4)①小说《人世间》取材于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说明作家梁晓声关注了人民的真实生活;
②作家梁晓声塑造了许多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的人物形象;
③小说《人世间》展示了近五十年来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说明作家梁晓声关注了时代;
④小说《人世间》体现了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5)①作家要把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人,承认他们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即以人为本;
②作家要真实地展现人民,不能虚构、调侃、丑化;
③作家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
④作家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创造经典人物形象。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价。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CC、、

【解析】1C.“说明她已具备了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错。由“此刻,她浑身战栗,仿佛又听见母亲疯疯癫癫地不断呓语:小乖乖!小乖乖!”可知,伊芙琳还深受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
故选
C
2C.“小说中黑色的大船象征着远方与自由”错。由“透过码头棚屋宽敞的大门,她瞥见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停泊在码头墙边,船舷两侧的舱口闪晃着。她不吭一声,只觉得脸上冰冷发白。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可知,黑色的大船象征着伊芙琳对未来的恐惧。
故选
C
3)①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伊芙琳的家中摆设着圣女和神甫的肖像,伊芙琳在码头犹豫不决时反复向上帝祈祷,就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典型体现。文中“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动嘴唇,默默地、虔诚地向上帝祝祷”,可见伊芙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是都柏林人中的一员,精神上麻痹、瘫痪,既渴望逃离,又缺乏勇气逃离现有的生活去开辟新生活。
②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母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罕有的慈爱,弟弟每日的辛苦,同事邻居的议论,都影响她离家的决心。但当她决心要离开家的时候,各种回忆又涌现了出来。她回忆起,母亲在世时,父亲脾气不像现在那么坏,外出游玩时,父亲为了逗她们开心,还戴上母亲的帽子。也回忆起父亲“有时,他会显得很慈爱”,不久前父亲还给生病的她烘烤面包,给她讲鬼故事。这些描述显然表现出伊芙琳的父亲并不完全就是一个暴君,也有着慈爱和温情的一面。她在离开前,给父亲和哈利都写了信,也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这些都体现出伊芙琳内心深处对于家,这个她从小成长的环境的依赖和恋恋不舍,对家人的不舍。
③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也导致了她最后放弃离开的这个选择。如果伊芙琳为男性,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文中伊芙琳回忆母亲在临死前,并未让伊芙琳的父亲,或者让伊芙琳的弟弟们撑起这个家,或者说与伊芙琳一起撑起这个家。这部小说的描述的是爱尔兰,当时的爱尔兰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认为女性的位置应该由男性规定,只有家庭才是女人生活的中心,女性的主要角色就是照顾家,是没有自我的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在社会男权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女性会不自觉地或被迫扮演者社会所设定的角色,温顺、为了家庭默默牺牲奉献。因此,伊芙琳母亲在最终面临死亡的时候很自然让伊芙琳而不是伊芙琳父亲或者弟弟们,许诺想起整个家,照顾家人。如果伊芙琳是男性,可以推断出,母亲就不会让她一人独自撑起整个家,她就能像弟弟一样离开家生活,而不用既要工作挣钱,又要扁负起支撑整个家和照顾父亲的责任。
4)“精神顿悟”作为小说的结尾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伊芙琳》中存在两处“精神顿悟”,一处是在她回忆起给母亲许下的承诺而后又突然想起母亲一生悲惨的命运后——“她蓦然惊恐地站了起来。逃!她必须逃走!弗兰克会救她。”从前面大部分沉静平稳的描写及回忆,到此处情绪的突然激动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主人公在一系列心理斗争之后的顿悟。而第二处“精神顿悟”则是文章的最后——“不!不!不!这不可能。她双手疯狂地抓着铁栏。在汪洋之中,她发出一阵痛苦的叫喊。”
《伊芙琳》中人物的两次心理转变都将小说情节引向高潮。在读者读到第一处“顿悟”时也许会认为这就是小说的结尾,但又会好奇后续的发展如何,这也体现出乔伊斯写作技巧的运用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给读者心中带来起伏与波澜。而第二处“顿悟”与第一处完全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面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正是因为爱尔兰的长期“瘫痪”,使得爱尔兰人民也处于精神瘫痪的麻木状态之下,从而造成伊芙琳面对抉择时的妥协与胆怯,可以看出其意志与思想被残酷冷漠的社会所束缚,以屈服告终。因此,两次精神顿悟形成反转又相互呼应,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

答案:
1C
2C
3)①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伊芙琳的家中摆设着圣女和神甫的肖像,伊芙琳在码头犹豫不决时反复向上帝祈祷,就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典型体现。②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母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罕有的慈爱,弟弟每日的辛苦,同事邻居的议论,都影响她离家的决心。
③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也导致了她最后放弃离开的这个选择。文中伊芙琳回忆母亲在临死前,并未让伊芙琳的父亲,或者让伊芙琳的弟弟们撑起这个家,或者说与伊芙琳一起撑起这个家。
4)第一次“顿悟”的发生就是由于对母亲的回忆所产生,母亲的生活,母亲的话,对母亲做出的承诺使人物产生顿悟;
第二次“顿悟”是由外部环境与氛围所造成,在码头上,伊芙琳淹没于人群中,耳边萦绕着汽笛声与海浪翻滚的响声,她感觉自己就要被淹没于汪洋之中,她觉得一切都流露出悲伤,她被这些场景与事物所影响,最终做出选择。在以上多种“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下,使人物产生精神上的顿悟。
《伊芙琳》中人物的两次心理转变都将小说情节引向高潮,两次精神顿悟形成反转又相互呼应,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写作技巧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BCD、、

【解析】1)句意:假使百里奚即使贤德,如果不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现在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想要寻求贤士的君主,不可不广泛地去寻求。
“无得缪公”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
AC
“世之无百里奚哉”都是“焉知”的宾语,不必断开,排除
D
“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其后断开,排除
AD
故选:
B
2C.“品格低下的人”错,这里的小人指见识浅薄的人。
故选:
C
3D.“孔子认为”错。“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得道的人,困窘时也高兴”是文章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此句在原文末尾“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
故选:
D
4)①“时”,时机;“虏晋”,被晋国俘虏;“饭牛于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秦饭牛”;“鬻”,卖。
译为:百里奚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被用五张羊皮转卖。
②“拘”,固守;“患”,祸患;“所”,处境;“何穷之谓”,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何穷”。
译为: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
5)由“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可知,孔子认为“陈、蔡之厄”是一种幸运;
由“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可知当前处境并不是真正的困窘;
由“故内省而不成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可知面临困难,坚守自己的原则。

答案:
1B
2C
3D
4)①百里奚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被用五张羊皮转卖。
②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
5)①孔子认为“陈、蔡之厄”是一种幸运;
②当前处境并不是真正的困窘;
③面临困难,坚守自己的原则。

参考译文:
能显赫地建立功名,靠的是天意。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地对待人为的努力,是不行的。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能与不贤能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他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带领自己的下属种五谷,捕鱼鳖,编蒲苇,织鱼网,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他在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即位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全都占有了,他的贤德并没有增加;全都没有占有,他的贤德并没有减损。这是时机的有无使他这样的。
百里奚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被用五张羊皮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
!”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他出谋略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假使百里奚即使贤德,如果不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现在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想要寻求贤士的君主,不可不广泛地去寻求。
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处于困境,七天没吃粮食。孔子在屋里用瑟伴奏唱歌,颜回在外面择野菜。子路跟子贡一起说道:“先生在鲁国被逐,在卫国隐居,在宋国树下习礼时被人伐倒树,在陈国、蔡国遇到困境。而先生歌声从未中止过。君子竟是这样没有感到羞耻的事吗?”颜回无话回答,进屋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很不高兴地推开瑟,叹息着说:“仲由和端木赐是见识浅薄的人啊!叫他们来,我告诉他们。”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贡说:“像现在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困窘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君子在道义上通达叫做通达,在道义上困窘叫做困窘。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所以,反省自己,在原则上不感到内疚,面临灾难,不丧失自己的品德。严寒到来,霜雪降落以后(松柏不凋落),我因此而知道松柏生命力的旺盛。在陈国、蔡国遇到的困境,对我大概是幸运吧!”孔子威严地重新拿起瑟弹起来,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不知天的高远,地的广大啊!”古代得道的人,困窘时也高兴,显达时也高兴,高兴的不是困窘和显达。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就像寒暑风雨交替出现一样。所以许由在颍水之北自得其乐,共伯在共首山逍遥自得。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5~16.【答案】D

【解析】1D.“作者顿觉人生空幻,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感”错。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故选
D
2)①人生充满偶然,世事无常。“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雪泥留爪,实属偶然;僧死壁坏,世事无常。
②要有顺其自然的(旷达)生活态度。鸿飞东西乃自然现象,不必计较。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③不必沉湎过去。“往日崎岖”,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崎岖”属于“往日”,不必太过沉湎;
④要乐观对待人生。“往日崎岖”,如今业已及第。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
⑤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有意义。“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崎岖”“路长”“人困”“驴蹇”,这些当时的坎坷化作人生的感悟。

答案:
1D
2)①人生充满偶然,世事无常。雪泥留爪,实属偶然;僧死壁坏,世事无常。
②要有顺其自然的(旷达)生活态度。鸿来鸿去,乃是自然,不必计较。
③不必沉湎过去。“崎岖”属于“往日”,不必太过沉湎。
④要乐观对待人生。“往日崎岖”,如今业已及第。
⑤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有意义。“崎岖”“路长”“人困”“驴蹇”,这些当时的坎坷化作人生的感悟。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赏析: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从诗歌中获得人生感悟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小题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小题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故答案为:
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重点字:怛)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重点字:隳)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重点字:洲、渡)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屈原列传》名句辑录: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19.【答案】1)第一个空格,从后文的皇宫和民间的做法和习俗看,大家都很重视这个节气。
第二个空格,从“不过”和下一段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等看,空格内容应该是不是同一天进入秋天。
第三个空格,从后文的“比如”看,是有关物候现象和气候现象等。
2)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充分”应放在动词谓语“考虑”的前面;
②成分残缺,“都是8个月”前加上“每季”;
③搭配不当,“表现”改为“反映”“体现”等。

答案:
1)①人们对这个节气很重视②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秋季③气候特点和物候景象
2)这种季节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气温因素,不仅反映了冬季的寒冷、夏季的炎热和春秋两季的不冷不热,而且每季都是3个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景补写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考生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味。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22.【答案】1)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这幅画的名字让观者感到敬佩和激动。可以填入“肃然起敬”或“为之动容”“热血沸腾”。“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为之动容”,为此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形容受到感动。“热血沸腾”,身上的一腔热血都翻腾起来了。形容情绪的激昂高涨。
第二空,根据语境,从后文“戈壁沙漠中”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戈壁沙漠、环境恶劣的,可以填入“荒无人烟”或“无边无际”“杳无人迹”。“荒无人烟”,形容一个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无边无际”,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杳无人迹”,连一个人的脚印也看不到。形容地方非常荒凉、偏僻,从来没有人去过。
第三空,根据语境,从后文“依然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血脉之中”可知,这种以身许国的精神得以流传到现在,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可以填入“永不磨灭”或“永垂不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永不磨灭”,永远不会消灭。“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历久弥新”,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2)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
本题中,首先将句子的主干“王京这个名字才又恢复成王淦昌”独立成句;然后将句子的状语“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删掉“在”独立成句;“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独立成句;状语“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后”删掉“后”独立成句。再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句序。
故改写后的句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王京”这个名字才又恢复成“王淦昌”。
3)句子中“何为科学家精神?正是他们饱含着的那一腔胸怀祖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的修辞手法是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解释一个问题。因为采用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而其后给出的答案,则可以让读者加深记忆。句中通过运用设问的手法,引起了读者对科学家精神的注意。
句子还连用三个“正是他们”引导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特点是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而在句子中,“正是他们饱含着的那一腔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正是他们怀揣着的那一颗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高远雄心,正是他们彰显着的那一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突出科学家热爱祖国、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让表达富于气势,富有节奏感,给读者以更强的感染。

答案:
1)①肃然起敬(热血沸腾、为之动容)
②荒无人烟(无边无际、杳无人迹)
③永不磨灭(永垂不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王京”这个名字才又恢复成“王淦昌”。
3)①自问自答,强调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引起读者注意;
②三个“正是他们”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从多个角度突出科学家热爱祖国、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需要学生对各种句式类型有明确的认识,根据句子内容按照句式特点把句子成分进行重新组合。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于都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