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消极的反刍思维进行引导,使其转向积极的反刍思维。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 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 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 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 《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 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 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3分)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分)
材料一:
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①宋财。冬十月,叔孙豹②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军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既而无归于宋故不书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渊之会,卿不书,不信也夫。诸侯之上卿,会而不信,宠名皆弃,不信之不可也如是!”书③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年》)
材料二:
春秋之时,忠信之道缺,大国无厌而小国屡叛,朝战而夕会,夫子④盖厌之矣。观周之盛时,大宗伯所制朝觐、会同之礼,各有远近之差,远不至于疏而相忘,近不至于数而相渎。春秋之际,何其乱也,故曰春秋之盟,无信盟也,春秋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夫子将讥之,而以为不可以胜讥之也,故择其甚者而讥焉。桓二年会于稷,以成宋乱。襄三十年会于澶渊,宋灾故。皆以深讥而切责之也。
《春秋》之书会多矣,书其所会而不书其所以会。书其所以会,桓之稷、襄之澶渊而已矣。宋督之乱,诸侯将讨之,桓公平之,不义孰甚焉?宋之灾,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其财,既而无归,不信孰甚焉?非不义不信之甚,《春秋》之讥不至于此也。《左氏》之论,得其正矣。
皆诸侯之大夫,而书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且夫见邻国之灾,匍匐而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约而背之,委巷小人之事也。故书其始之为君子仁人之心,而后可以见后之为委巷小人之事。《春秋》之意,盖明白如此。《谷梁》日:“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为善;澶渊之会,中国不侵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建之力也。”如《谷梁》之说,宋之盟可谓善矣,其不曰息兵故,何也?鸣呼!《左氏》得其正矣。
(节选自《苏轼集・卷四十一》)
[注]①归:通“馈”,赠送。②叔孙豹:春秋时鲁国大夫。③书:指《春秋》。④夫子:指孔子。
5.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既而无A归于宋B故C不书D其人E君子曰F信其不可G不慎乎!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尤,在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成语“以儆效尤”的“尤”意思不相同。
B. 而,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都表示并列关系。
C. 会同,古代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称为“会”,一起朝见称为“同”。
D.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与《过秦论》“尊贤而重士”的“贤”用法相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叔孙豹与赵武等诸侯国大夫会见,打算归还财物来帮助受灾的宋国,但是后来并未付诸行动。《春秋》记载此事时,对失信者的态度不同。
B. 春秋初期制定的朝觐、会同之礼,本应成为各国友好相处的规范,却出现了无信盟、无义会的现象。孔子对此进行了深刻讥讽并严厉指责。
C. 《春秋》一书记载了诸侯国之间的很多次会盟,但是只在记载稷、澶渊之会时说明了会盟的原因,是因为这两次会盟严重违背了信义的原则。
D. 见到邻国有灾,前去救援是君子的行为,背弃订立的盟约是小人的行为。苏轼认为《春秋》中就揭露了参加澶渊之会的大夫们的这种行径。
【答案】
1. C
2.
B
3. D
4. 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部分青年会认清自己想法的幼稚,部分青年则会执着于自己的想法,陷入精神内耗,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陷入内耗。“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选项没有说明“长期精神内耗”和“可能”这两处关键信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4段“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可知,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
A.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
B.《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
C.弘扬长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
D.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劝勉同学不要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担心未来,即劝勉他要把握现在。
A.表达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钱财用尽还能再赚回来,不适合。
B.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时未能珍惜的遗憾,不适合。
C.认为人生是既定的,何必成天叹息哀愁,带有强烈的“宿命感”,不适合。
D.劝人不要纠结过去的人事,应该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适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可概括: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由“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可概括: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由“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可概括: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由“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可概括: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5. BEF
6. B
7. 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诸侯的大夫们)并没有把财物赠送给宋国,所以《春秋》不记载参加(这次会盟)的那些人的名字。君子说:“诚信,实在是不能不谨慎对待啊!”
“故”用于句首,引出结果 “不书其人”,应在其前B处断开。
“不书其人”意思完整,“君子曰” 主谓句,应在E处断开。
“君子曰”中“曰”为断句标志,应在 F处断开。
故选BEF。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责备/过失。句意:某些人在澶渊会面,是因为宋国发生了火灾,(《春秋》这样记载)是在责备他们。/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B.“都表示并列关系”错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表示递进关系。句意:大国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小国屡屡反叛。/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
C.正确。句意:由大宗伯制定的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会面的礼仪。
D.正确。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善事/贤士。句意:不说明(发生)灾害的缘故,就无法体现他做的是善事。/尊重贤能的人并且重视有学识、有才能的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春秋时期”错误。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文中的“周之盛时”应是指西周的鼎盛时期,而不是“春秋初期”。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