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 2、D、 3、C、 4、A、
5、(6分)①材料一按时间顺序阐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密切联系,展现河流对人类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政治体系、生态健康、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语言准确,逻辑严密,知识精准,论断可靠,具有科学性;
②材料一将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并以向孩子讲述故事的方式行文,娓娓而谈,语气亲切,浅显易懂,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具有故事性。③材料一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将科学性和故事性有机结合,所以说“熔科学性和故事性于一炉”。
6、A、 7、D、
8、①小弟一直“缺席”,因为他一直躺在病床上。②小弟常常“在场”,因为小弟连接起了殷营长、指导员、烈士家属、沈军医和三班的战士们。③小弟尽管“缺席”,但是他和这些人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却没有退缩,构成一种格外悲壮伟岸的“在场”。他的经历凸显了戍边战士的英雄形象,展示出戍边战士高贵的精神气概。、
9、①作者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客观直接地描述了“他”和沈军医等一群普通的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②虽是第三人称,但又是人物的有限视角。小说以殷营长来连队为小弟拿行李为线索,以有限制的叙述视角围连起诸多人物并展开描写,向读者暗示了其叙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③小说去故事化和情节化,展现了一种散碎的生活场景,对人物也没有进行人为的典型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拔高,使得人物自身真实而朴素。
10、CEH、 11、B、 12、D、
13、(1)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见李白,李白却已经醉卧在酒馆了。
(2)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小人的嫉恨渐渐形成诽谤,劝勉的话反而不能听进,皇帝因而慢慢疏远了他。
14、(3分) 示例一:第1幅画像更合适。
①材料一写“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和高力士脱靴等事件,说明李白不顾尘俗,洒脱自如。②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写到李白“酣歌纵酒”“公乃浪迹纵酒”等,说明他日常生活较随性潇洒,心宽体胖。③第一幅画的形体特点和精神特征较符合。④而第二幅图则显得身形清癯瘦削,是一个理想中正统文人的形象。
示例二:第2幅画像更合适。
①材料一写李白少时“飘然有超世之心”,与鲁中诸生隐于徂徕山。
②材料二写“其言多似天仙之辞”,“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说明李白才气超群,清新飘逸。
③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称其为“谪仙人”,当有仙风道骨之形象。
④而第一幅图则稍显身形富态圆润,更有老态龙钟之感。
15、B
16、诗中的“风流”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而陶潜的“篱下醉”则是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两者的不同在于此诗中的风流是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而陶潜的风流则更多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
17、(1)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18、①一目了然 ②索然无味、 19、C、
20、(6分)特点:简短、素朴,带有方言、口语化的色彩。
表达效果:刻画了陈焕生拙于言辞、不善表达的形象特点,一方面说明他受教育程度低、学历不高,另一方面也能反映他憨厚低调、为人实诚的性格特征
21、(6分)①公众如何安全出行 ②就可能出现道路结冰现象 ③若因跌倒不慎发生骨折、
22、(4分)因此,驾驶员应降低车速,加大行车间距,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车、急转弯或紧急制动,必要时安装轮胎防滑链或换用雪地轮胎。
1. 【试题分析】C选项“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更加有效地利用河流的能量”错误。由原文“我们在建造新的传感器、卫星和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监控它们的状态。新的技术或许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有效利用河流的能量”可知,原文中说到“或许”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有效利用河流的能量,而选项却说“有助于”,说法过于绝对。
2. 【试题分析】D选项“故……”错误。由原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水,即使是简单的吃、喝、住、穿,也还得依赖其他条件,所以人们对河流的要求或选择,也不会仅仅看其水量,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可知,人们对河流的要求或选择不仅看水量,还看其他因素的原因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水,即使是简单的吃、喝、住、穿,也还得依赖其他条件,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3. 【试题分析】
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为:人类生存需要有基本的水量。
A选项表现的是河流具有领地边界功能。 B选项表现的是人类生存不仅与河流有关,还和气候有关。
D选项表现的是河流具有航运功能。
4. 【试题分析】A选项“河流的利用使得人类食物开始盈余”错误。由原文“有了河流,食物的盈余变多了,社会也愈加复杂,层级愈加分明。人们开始支持并鼓励那些愿意探寻自然世界的思想者。哲学、法律、工程和科学的最初尝试因而出现。人们学知识,做买卖,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可知,原文说的是“有了河流,食物的盈余变多了”,而不是“河流的利用”。
5. 【试题分析】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技术进步了”“后来”“随着我们越来越富裕”,材料一按时间顺序叙述;“游牧民族先发现了这些河谷,开始学着耕种,相互协作,在同一个地方定居。河流就成了维系他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有了河流,食物的盈余变多了,社会也愈加复杂,层级愈加分明。人们开始支持并鼓励那些愿意探寻自然世界的思想者。哲学、法律、工程和科学的最初尝试因而出现。人们学知识,做买卖,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我们建立了新的殖民地,文化和语言也因而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人口扩大,死亡的数字也在增长,因为洪水时不时会夺走生命,并以难以预料的方式震荡着我们的政治体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河流成了左右战事的计谋策略,也是判定领土边界的仲裁标准”,可看出材料一按时间顺序阐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密切联系,展现河流对人类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政治体系、生态健康、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知识精准,论断可靠,具有科学性。
②材料一开篇讲“如果要浓缩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把它们编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将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滴滴雨水凝聚在一起……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河流的故事讲到了现在”,将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以向孩子讲述故事的方式行文,语气亲切,娓娓而谈,浅显易懂,具有故事性,将科学性和故事性有机结合,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③材料一讲述了河流和人类文明的密切联系,但是却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将科学性和故事性有机结合,所以说“熔科学性和故事性于一炉”。
6、【试题分析】A选项“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错误。作者以平淡和克制的笔调描写戍边战士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和刻意表达的思想,呈现的只是一些生活碎片,但全文悲意不浓,反而有着看似柔弱却自带内刚的支撑。
7、【试题分析】D选项“作者采用宏大叙事视角”错误。作者背弃了史诗性的宏大叙述视角,从微观的个人化叙述视角切入,以小见大,以点写面,把生活改写成片段式的、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
8、【试题分析】由原文“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可知,本文小弟一直“缺席”是因为他一直躺在病床上。
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殷营长的身份,殷营长的弟弟是连队的三班长,在连队很有威望。当殷营长给小弟收拾完行李后,经过招待室旁的图书室,看到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然后沈军医又述说了烈士一家人的情况,说到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并且沈军医把写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送给殷营长,因为这是苏轼想念弟弟的字,所以小弟常常“在场”,因为小弟连接起了殷营长、指导员、烈士家属、沈军医和三班的战士们。
小弟曾经在少林寺学武,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后来,小弟又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去年,为给来连队运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给出了车祸,所以小弟尽管“缺席”,但是他和这些人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却没有退缩,构成一种格外悲壮伟岸的“在场”。他的经历凸显了戍边战士的英雄形象,展示出戍边战士高贵的精神气概。
9、【试题分析】本文以“他”为叙述人称,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的,“他”作为戍边战士,给烈士家属取烈士的遗骸,并且来靶场之前教导员就跟他讲述了这位烈士牺牲的原因。回连队的路上,他听到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以及通过“他”回顾了弟弟进疆之前和进疆之后的生活,以及受伤的情况。然后经过招待室旁的图书室,遇到了沈军医,通过二人对话,可以看出沈军医的戍边生活,所以作者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客观直接地描述了“他”和沈军医等一群普通的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又叫做全知视角,但是本文却是人物的有限视角。本文是说殷营长来连队为受伤的弟弟收拾行李,写到殷营长帮忙一起取烈士的骨殖,通过营长介绍了解了烈士牺牲的原因。在遇到沈军医之后,通过沈军医之口了解到为何这家人时隔多年才来取烈士的骨殖以及来连队的艰难,所以小说以殷营长来连队为小弟拿行李为线索,以有限制的叙述视角围连起诸多人物并展开描写,向读者暗示了其叙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小说并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故事性也不强,通过帮烈士家属取烈士的骨殖、回忆小弟进疆之前和之后的生活以及受伤的经过、和沈军医的对话,展现了一种散碎的生活场景,对人物也没有进行人为的典型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拔高,使得人物自身真实而朴素。
10、【试题分析】句意:不过祖先从穷蝉到舜的时代,五代人都是老百姓,数代名声没有多显赫,也真是令人叹惜啊。
“自……至……”,“从……到……”,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五世”作主语,“为”作谓语,“庶”作宾语,“五世为庶”句子结构完整,故在E处断开;
“累世”作状语,“不大曜”作谓语,故在H处断开。
11、【试题分析】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意思不同。安家,名词用作动词/家人。句意:于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
C选项正确。句意: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副官有罪,主官要受连坐之罪。
D选项正确。均“表被动”。句意:名声竟被我知道了。/拥有像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12、【试题分析】D选项“诗文讽喻比兴的才能即使屈原、宋玉、扬雄、司马相如也不能及”错误。根据材料二“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驱屈、宋,鞭挞扬、马”可知,原文意思是李白所写的文章继承并且赶上了屈原、宋玉,超过了扬雄和司马相如。
13、【试题分析】
(1)“度曲”,制曲,作曲;“亟”,急切;“酒肆”,酒馆。
(2)“丑正”,好人坏人;“害”,妒忌;“格言”,劝勉的话;“用”,因此。
14、【试题分析】示例一:
①材料一中“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以及让高力士脱靴的事件,充分展现了李白不拘小节、不顾世俗眼光的洒脱性格。他在舟中旁若无人的姿态,以及敢于让高力士脱靴的举动,都体现出他的豪放不羁和对权贵的蔑视。这种不顾尘俗的行为与第一幅画像中较为洒脱、自信的神态相契合。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多次提到李白“酣歌纵酒”“公乃浪迹纵酒”,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随性潇洒,不拘泥于常规。这种放纵不羁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人在体态上显得较为放松和自在,心宽体胖。第一幅画像中人物的体态较为丰满,与这种生活状态下可能呈现出的形象较为相符。
③第一幅画像的形体特点表现出人物较为富态,这种形体特征与李白在文中所展现出的豪放、洒脱以及较为随性的生活态度相呼应。同时,画像中的精神特征也透露出一种自信和豁达,与李白不顾尘俗、洒脱自如的性格特点相符合。
④材料中对李白的描述更多地体现出他的豪放不羁和超凡脱俗,与正统文人的形象有所不同。相比之下,第一幅画像更能体现李白的独特个性。
示例二:①材料一写李白少时“飘然有超世之心”,与鲁中诸生隐于徂徕山,表现出他早年就有超越世俗的志向和心境。
②材料二写“其言多似天仙之辞”“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高度赞扬了李白的才华,认为他的言辞如同天仙之语,在文学上超越了屈原、宋玉、扬雄、司马相如等大家,才气超群。这种飘然超世、才气超群的气质与第二幅画像中清瘦、有仙风道骨的形象相符合。
③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李白被称为“谪仙人”,这意味着他被视为从天而降的仙人,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第二幅画像中人物身形清癯瘦削,更符合人们对仙人的想象,有仙风道骨之形象。而第一幅画像稍显身形富态圆润,与“谪仙人”的形象不太相符。
④李白在文中被描绘为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诗人,更应该具有一种灵动、飘逸的气质。相比之下,第二幅画像更能体现李白的独特魅力。
15、【试题分析】B选项“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错,“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诗人由远及近来描写,秋雨过后,景色清明,菊花四处开放,金黄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娆,皇宫御苑里面,霜染红叶,幻若云霞,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对繁华盛世景象的喜爱和赞美。诗人没有描写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
16、【试题分析】《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何曾得见此风流”,“何曾”很明显是反问,大意是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陶渊明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陶潜的“篱下醉”只是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九日登高》中诗人借“何曾得见此风流”点明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的态度。由此可见,此诗中的“风流”则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是诗人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
18、【试题分析】第一处,前面的语境是“他的经历又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既不特别,又是别人……”也就是作为地道的农民,他的见识经历和其他村民一般无二,没有特别之处,而且彼此都知根知底,比较清楚对方的底细,故此处填“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二处,前面的语境是他自己心里想到的能说出的话头,但都非常普通寻常,不像别人的离奇、怪异,讲起来动听,因此此处可填“索然无味”。索然无味: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
19、【试题分析】文中的 “再”是反复、再三的意思。
A选项句中的“再”,可理解为“根本”“完全”。B选项句中的“再”,可理解为“哪怕”“即使”。
C选项句中的“再”文中的“再”意思相同,都是反复、再三的意思。
D选项句中的“再”,可理解为“另,另外”。
2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上文中所引陈焕生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首先分析其语言特点:
文中“小时候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算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成亲后,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小女”“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等语句看出陈焕生的语言简短,不拖泥带水、啰里啰嗦。同时从“打屁股”“养了一个儿子”“最凶”等看出他的语言中带着方言、口语的色彩,特别是那个“凶”字是“厉害”的意思,多出现在方言里。
再分析表达效果:
陈焕生语言简短,说明他本身不善言辞,印证了选段中的第一句话“提到讲话,就触到了陈焕生的短处……”;而仔细分析他语言简短,给人笨嘴笨舌的原因是本身只上了四年学,识字少、看书不多,因此说话不那么生动,但这恰巧表现出那个时期的农民质朴低调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如果他再向大家炫耀,岂不成了笑话”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憨厚、实诚、低调等等性格特征,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记。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试题分析】 ①此处承接前文“一些医院接诊的摔伤患者也在增多”的现象,提出道路结冰风险增高,安全出行的问题,应填“公众如何安全出行”。
②此处呼应前文“当出现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并伴有雨雪时,最容易发生道路结冰”,是低于0摄氏度的结果,故应填“就可能出现道路结冰现象”。
③后文“应做包扎、固定等紧急处理”是处理骨折的措施,故此处承接上文路滑易摔伤,应填“若因跌倒不慎发生骨折”。
22、【试题分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应降低车速,加大行车间距”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前面加上“驾驶员”;
二是“防止不要”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去掉“防止”。
23.任务驱动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强调“向上”生长的重要性,唯有“向上”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以此启示我们“向上”是青年人成长的时代所趋,青年人应以“向上”的积极心态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开拓进取。第二段围绕“向下”一词,以胡杨为例,强调“向下”扎根的重要性,“向下”稳固根基,“向上”才能稳健生长。材料围绕“向上”和“向下”两个核心词展开,引发青年学生对自己应如何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
写作时,考生应正确认识“向上”与“向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在写作时,应综合考虑两者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体现出辩证思维能力。
行文过程中,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向上”与“向下”的内涵,“向上”与“向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向上”如何“向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获得者陆鸿虽患脑瘫,却永不服输,逆流而上,最终成就自我的事例,论证“向上”的意义。也可引用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名言,论证“向下”扎根的重要性。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不“向上”求索,不“向下”扎根的危害,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为严密。
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立足当下,直指社会上存在的“浮躁”“躺平”等现象的危害,以此论证“向上”“向下”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
立意:
1.向下扎根,向上求索。2.以扎实之功底,成瑰丽之人生。
3.仰望星空力争上游,脚踏实地砥砺前行。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向上与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