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高三语文第17周午练(文化班)

高三语文第17周午练(文化班)

2024年12月25日 09:47:14 访问量:79


2024·江西赣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城而过

杨枥

从郑州回洛阳的火车上,我遇到一个安阳男人。58岁的他,要坐22个小时的硬卧,到成都去。他说,托一个沾亲带故的老乡的福,他觅得了一份在建筑工地上看守搅拌机的差事,一个月五千元,管住不管吃。当他娓娓道来时,他脸上满溢着知足、欣慰和庆幸,几个词汇拉近了他与幸福的距离,让我也跟着愉悦起来。

通过他的描述,我仿佛看到几千里之外,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铁皮房,一个简易灶台,一张床,一个木箱,在异乡构建起一个人的容身之地。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四五百就能打发。年复一年地背井离乡,他供给着一家老小的花销。老婆在家,守着几亩地和年迈的老人,十天半个月才和他通上一个电话。这些他们都习惯了,并没有因为两地分居而影响生活的前行。

旅途中,我们还谈到了洛阳和安阳的渊源,谈到了韩琦,谈到了甲骨文和周文王,可无论说到什么,他的神色里都不带一点现实生活的磨砺之苦。通过谈吐,能够看出他是个有学问的人,这一点让我不由得钦佩。他从安阳到成都,穿过了很多座城,失落、孤独、劳累都是难免的,可始终没有挫败他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之心,除了年底那笔工钱,这大概也是他最大的收获吧。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每天都能遇到。

我家往东数米就是同乐桥,是涧河穿城而过的第一座桥。每天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总能超越高楼,洒在河面上——如我,每天骑车上班路过,我要穿过两条河、两座桥,才能到达单位。在两座桥头上,总能看见一群男人,他们的穿着打扮最少要倒退十几二十年,热天汗衫白色和红色居多,后背印着某某脾油漆、某某脾水管的字样;冷天是夹克、棉衣,前襟和袖头上,斑斑点点的油漆,或者白色的涂料。商量好似的,他们不管上身穿什么,脚上十有八九是黑底粗纹的黄胶鞋,夏天也不例外——只有卖力气的人才清楚,一双合适的鞋,有多重要。天天爬高上梯,搬搬抬抬,穿个溜光底儿,不亚于谋害自己的性命。

通常,道沿上会搁着个帆布工具包,拉链敞开着,露出几样工具。他们的手掌和骨节,因为劳作而粗糙,布满老茧,异常粗大。而那些工具,反而裹上了岁月的包浆——但凡木质的把啊,柄啊,均泛着莹润的光泽。这些实物证据,说明他们是如假包换的手艺人。也有心思细密的,工具包前靠着张纸箱板,上面写着极其认真却仍歪歪扭扭的大字:水电改造。

早上六七点,只要天气不太恶劣,他们准在同乐桥头聚拢。年轻的有五十开外,年近七旬的,也不少见。他们或聚堆闲侃,或蹲着抽烟、打纸牌,或背靠大树,双目无神。也有人端着音量巨大的手机,时不时发出“嘎嘎”的笑声。最初我有个错觉,以为这是一群身份卑微、不思进取的流浪汉。事实上,这群本该出现在周边农村田间地头的男人,失去了土地,或者是他们抛弃了土地,天天守候在桥头,只为等候用现钱买他们的汗水和力气的人。

刚入冬的一个早上,雨丝细密寒冷,河面看起来像一条狭长的渔网。一辆黑色奥迪,卷起一股白雾,还未在桥头站稳,周边闲侃的、抽烟的、发呆的、双目无神的,统统来了精神,如被开关操纵一般齐整,呼啦一下围在轿车两侧。

每天走到这儿,我都会放慢步伐,仔细瞅上几眼。他们灰头土脸,却保持着各自的机警,肢体处于高度机动状态。手里不管是捏着扑克牌还是手机,两只眼睛都滴溜溜转着,巡睃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反应迟钝的人,要么是新手,要么是老手。一个行当里的新手,他的职业素养,除了自身的机灵劲儿,还需要时间来打磨。唯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磨砺的老手,才具有气定神闲的风度。

这群人收入应该还可以吧,否则天天守在此地,不是画地为牢吗?不过也难说。按理,我早过了以貌取人的年纪,可每天,不知怎的,目光里总带着零星的悲悯投向他们。一次偶然说起,朋友讪笑我,说人家也许得了好几套房,银行存了几十上百万呢,咱一个小小的工薪人士,还有闲心去悲悯人家?朋友不懂我的悲悯来自何方。

我除了悲悯情怀,还喜欢和不同的人群聊天,出租车司机、卖菜大婶、卖西瓜大爷、商场导购、饭店服务员……但凡接触到人,一旦话题打开,我感觉就像推开了一扇不同的门;或者说,翻开了风格迥异的几页书。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酸,让我由衷感慨,小人物的世界,酸的更酸,甜的更甜,更深刻,更幽微,更能唤醒我唯恐麻木的感知。可我,始终没有勇气停下来,去和这群人闲聊。有一次,我刚一停留,几个人呼啦一下就围了过来。“大姐,刷墙吗?”“大姐,铺砖吗?”我摆摆手,几个人眼里的疑惑和不满让我仓皇而逃。

我骨子里是农民的基因,可还算得体的穿戴,让我从他们的目光里,看见了一个突兀的另类的我。如果我贸然留下,许会获取气恼。一旦得知我不是雇主,另怀目的,他们指不定会说出什么让我尴尬、让同行哄笑的话来。所以,我只有经过,离开,然后想象,随之复苏一些类似的记忆,来填充生活与思想脱节的缝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安阳男人背井离乡,工作辛苦,但从与他的交谈中,“我”能看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精神充实的人。

B.和同乐桥头的农民工一样,“我”也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土地,穿行在城市中,成为小人物世界中的一员。

C.文中提到“我”的悲悯,这种悲悯来自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刻理解。同时与不同人群交流,“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这种理解也加深了“我”的悲悯之情。

D.“我”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与农民工对“我”的认知存在差距,为了填补这种差距,也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无奈,“我”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胶鞋耐穿、防滑、非常适合在工地等复杂环境下工作的人穿,通过描写黄胶鞋,作者成功地刻画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形象特征,突出了他们的职业特点。

B.“呼啦一下”在文中出现两次,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工找活时的热切情状,还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惶恐不安。

C.文中一些语句耐人寻味,例如“小人物的世界,酸的更酸⋯⋯更能唤醒我唯恐麻木的感知”,表达了:“我”对小人物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D.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兼顾写人与记事,从而使得隐含的情感更为真实动人,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3.本文开头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一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4.这篇散文的标题“穿城而过”有什么样的含义?(6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洪咨夔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王安石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首句摹写了促织的外在形象,它有碧绿的身躯,透明的双翅,灵动美丽。

B.“金屏翠幔”一语双关,既指富丽的居室,又形容养促织的笼子精致华美。

C.两诗都交代了促织活动的环境,“夜凉”指凉爽的夜晚,“秋宜”是说宜人的秋天。

D.“促织”既是昆虫名,又有“催促织布”的意思,诗歌中“机杼”的出现显得合乎情理。

6.洪诗和王诗都借促织言事,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3分)D   

2.(3分)B   

3.(6分)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详细描述这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展现其辛勤的劳动和朴实知足的生活态度,塑造其勤劳、坚忍、乐观的人物形象。

②点面结合,与下文描写同乐桥头的农民工群体形成呼应,既展现了农民工个体的生活状态,又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精神面貌,使作品更具广度和深度。

③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农民工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引发读者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呼唤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4.(6分)表层含义:指人们在城市中穿行。无论是安阳男人,还是同乐桥头的农民工,抑或是“我”,都在这座城市中穿行。

深层含义:

①“穿城而过”是对农民工生活现状的描绘。这些农民工忍受着孤独和劳累,在城市中打拼,非常艰辛和不易。

②“穿城而过”蕴含着“我”对自己身份的思考,“我”的骨子里有着农民的基因,这让同样“穿城而过”的“我”对这些农民工抱有悲悯之心,同时也加深了“我”的乡土情怀。

5.(3分)C

6.(6分)①洪诗警告促织不要高声歌唱,有人听见报到县里,捐税也会收到你们头上。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可谓入木三分。②王诗巧妙地借用促织的形象,无情地鞭挞了那些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阶层,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们的死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为了填补这种差距,也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无奈,‘我’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内容可知,通过想象,“我”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而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经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而不是“为了填补这种差距”,更不是“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无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惶恐不安”错,第一次出现“呼啦一下”,是“一辆黑色奥迪,卷起一股白雾,还未在桥头站稳,周边……如被开关操纵一般齐整,呼啦一下围在轿车两侧”,这时的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并没有感到惶恐不安。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上,详细地描述这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如“他觅得了一份在建筑工地上看守搅拌机的差事,一个月五千元,管住不管吃”“当他娓娓道来时,他脸上满溢着知足、欣慰和庆幸”“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四五百就能打发。年复一年地背井离乡,他供给着一家老小的花销”“始终没有挫败他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之心”等内容,展现了这位农民工辛勤的劳动,朴实知足的生活态度,塑造其勤劳、坚忍、乐观的人物形象。

②结构上,开头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这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突出了这位农民工的辛勤劳动,朴实知足的生活态度,引出后文对同乐桥头的农民工群体的叙述(或者为后文写同乐桥头的农民工群体做铺垫);同时,开头部分这位农民工只是农民工群体的具体代表,通过“点面结合”,先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再在后文叙述同乐桥头的农民工群体,深刻地反映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精神面貌,使作品更具广度和深度。

③情感主题上,“几千里之外,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铁皮房,一个简易灶台,一张床,一个木箱,在异乡构建起一个人的容身之地”“年复一年地背井离乡,他供给着一家老小的花销”“穿过了很多座城,失落、孤独、劳累都是难免的,可始终没有挫败他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之心”等内容,深刻地指出农民工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呼唤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表层含义:结合“他从安阳到成都,穿过了很多座城”“如我,每天骑车上班路过,我要穿过两条河、两座桥,才能到达单位”“在两座桥头上,总能看见一群男人”等内容,可知“穿城而过”指人们在城市中穿行,无论是安阳农民工,还是同乐桥头的农民工,还有“我”,都在这座城市中穿行。

深层含义:

①结合“他从安阳到成都,穿过了很多座城,失落、孤独、劳累都是难免的”“这群本该出现在周边农村田间地头的男人,失去了土地,或者是他们抛弃了土地,天天守候在桥头”等内容,可知“穿城而过”是对农民工生活现状的描绘,这些农民工忍受着孤独和劳累,在城市中打拼,非常艰辛和不易。

②结合“不知怎的,目光里总带着零星的悲悯投向他们”“我骨子里是农民的基因,可还算得体的穿戴,让我从他们的目光里,看见了一个突兀的另类的我”“我只有经过,离开,然后想象,随之复苏一些类似的记忆,来填充生活与思想脱节的缝隙”等内容,可知“穿城而过”还蕴含着“我”对自己身份的思考,“我”的骨子里有着农民的基因,这让同样“穿城而过”的“我”对这些农民工抱有悲悯之心,同时也加深了“我”的乡土情怀。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C.“‘秋宜’是说宜人的秋天”错,“秋宜”,是说玩蟋蟀只能在秋天,暗指及时行乐,因为过了秋季,蟋蟀就全部不见了。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旨情感的能力。

①洪诗写星光下,一只只蟋蟀像穿着水碧裙衫的姑娘,那么通体透亮,它们把织机搬来搬去,要趁着夜凉纺线织布。后两句是警告促织:蟋蟀呀蟋蟀,不要高声歌唱,只怕树林那边有人听见,报到县里,捐税也会收到你们头上!连促织也要被收纺织税,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可谓入木三分。

②王诗前两句从正面描写蟋蟀,“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蟋蟀在笼子里养尊处优,它生活非常舒适的环境中。秋天也是蟋蟀极其活跃的季节,它沉醉其中却不自知。“金屏翠幔”,一语双关,既形容笼子的精巧,又借喻豪门贵族的高雅居所。“与秋宜”,暗指及时行乐,因为过了秋季,蟋蟀就全部不见了。作者借蟋蟀的活动环境,抒写那些王公贵族过着奢靡的生活。

后两句转而描写贫苦百姓们的生活,“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蟋蟀只管对着穷人不停地叫喊“促织,促织”,可是他们已被剥削得一干二净,没有几家可以拿出织布的丝线。王安石的这首诗蕴含深刻,作者巧妙地借用促织的形象,无情地鞭挞了那些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阶层,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们的死活。全文含蓄隽永,又具有警示意义,不愧为上佳之作。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