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
1. 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本”“克”“诚”三字及次常用字“简”。
2. 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一、思维导图
【题解】本文选自《贞观政要集校》,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疏,上给皇帝的奏章。
二、 课文挖空训练 重点句子翻译 理解性默写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 )神器( )之重,居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答案 ①治理得好,太平 ②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③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④主持,掌握 ⑤帝位 ⑥天地间 ⑦推崇 ⑧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⑨喜庆,福禄 ⑩克服
(第2段)凡百( )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 )而道(
)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
)乎!
答案 ①所有的 ②大 ③深深忧虑 ④治国之道
⑤开头做得好的 ⑥臣民 ⑦放纵情感 ⑧看不起别人 ⑨路人 ⑩难道 ⑪轻视,怠慢
(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
答案 ①贪图的东西 ②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③谦虚
④养 ⑤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⑥居于……之下 ⑦游乐。这里指田猎 ⑧慎 ⑨被堵塞蒙蔽 ⑩采纳臣下的意见 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⑫斥退奸恶的人 ⑬不恰当地奖赏 ⑭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⑮(百姓)得到教化
⑯管理 ⑰役使,劳损 ⑱毁坏,减损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③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答案 ①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得分点:长、固、浚)
②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得分点:虽、董、振、苟)
③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得分点:弘、简、播、效)
3.理解性默写
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便会人尽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③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④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⑥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⑦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三、重点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本
|
例句 |
释义 |
① |
必固其根本 |
|
② |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
|
③ |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
|
④ |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
|
⑤ |
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 |
|
答案 ①根本,基础 ②草木的根 ③本来的,原来的
④原来,本来 ⑤推究
链接高考:
(1)(2022.全国乙卷)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2)(2020.全国II卷)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
(3)(2020.全国II卷)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4)(2019.全国I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答案: ①根本 ②本来 ③版本 ④本原
(2)克
|
例句 |
释义 |
① |
能克终者盖寡 |
|
② |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
|
③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 |
|
④ |
以此图功,何攻不克 |
|
答案: ①能够,胜任 ②克制,约束 ③战胜,攻下④成功,完成
链接高考:
(1)(2022.全国乙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2)(2018.北京卷)《诗》日:“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答案: ①战胜,攻下 ②能够
(3)诚
义项 |
例句 |
释义 |
① |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
②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③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
|
答案 ①真诚,真心 ②如果,果真 ③确实,的确
链接高考:
(1)(2021.新高考I卷)罪诚当死
(2)(2020.浙江卷)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
(3)(2014.全国II卷)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答案: ①确实,的确 ②真诚,诚心 ③如果,果真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
例句 |
解析(古今义) |
①根本 |
必固其根本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
②纵情 |
则纵情以傲物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
③行路 |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
答案 ①树木的根 ②放纵情感 ③路人
3.词类活用
例句 |
活用类型及释义 |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
|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③貌恭而不心服 |
|
④居安思危 |
|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
|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
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
⑧能克终者盖寡 |
|
⑨必固其根本 |
|
⑩则思正身以黜恶 |
|
⑪则思知止以安人 |
|
⑫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
⑬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名词作动词,统治
③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④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⑤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⑥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⑦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⑧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 ⑨使动用法,使……牢固 ⑩使动用法,使……端正 ⑪使动用法,使……安宁 ⑫意动用法,以……为乐
⑬意动用法,以……为忧
4.特殊句式
例句 |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③被动句 壅蔽:被堵塞蒙蔽
5.文化常识
(1)谏太宗十思疏
“谏”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____________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疏”,原本是“______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2)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________________。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规过、劝善 规劝的言论 疏通 (2)帝位 (3)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四、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 B
解析 “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 D
解析 “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庶务,指各种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答案 B
解析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文中唐太宗没有表明这一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得分点:患、密,句意通顺)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得分点:恶、乐,句意通顺)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育百姓,怎么可以使百姓辛劳来养活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有几位有功者没有降。太宗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有人请求用严酷的刑法来禁止偷盗,太宗笑他说:“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迫,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减少浪费,轻徭薄赋,选用清廉守正的官吏,使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们自然不去做盗贼,怎么用得到严酷的刑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大门不闭,商人旅客可在野外住宿。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向他询问为政之道。张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畏惧,只知道奉命加以执行罢了,没有敢违抗的。靠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假使做到得失参半,荒谬悖理的地方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人的阿谀奉承蒙蔽,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分别让他们担任事务,自己安坐在朝廷上,天下太平,考查臣下的成败,然后施以刑罚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还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吗?”太宗赞许他的言论,提拔他为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犯的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贿赂给他,他才接受,这是陷害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加以引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不一味顺从,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还担忧国家治理不好吗?”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动影子就随之而动。
五、课内作文素材积累
(一)相关名言
1.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3.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5.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7.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8.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不韦
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二)《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
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
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奏疏开篇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创业后如何守成。
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同时,始终坚定信念,保持斗志,毫不松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为政者如何自警。
在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后,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
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勒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王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尽心尽责干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也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