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24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现就推进我校“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和徐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徐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促进学校师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核心,以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为目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创建目标
1、合理规划学校智慧校园创建实施方案。
2、优化网络环境的架构,加强对智慧环境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与管理。
3、落实智慧校园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培训工作。
4、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项目。
5、通过徐州市智慧校园创建验收。
三、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我校成立了以李飞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智慧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多部门协同,责任到人。在此基础上,学校完善了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将智慧校园创建与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千兆光纤进校园,百兆光纤入班级的班班通,校园网络无线全覆盖、一卡通等系列工程。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全国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等竞赛中成绩斐然,师生信息素养较高,能确保创建活动有序、高效推进与实施。
2.环境保障。2018年学校合理规划并实施了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安防系统等工程,并升级了千兆网络主干;2019年班班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所有活动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新更新两口微机教室;学校建有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个性化平台,为学校智慧管理、师生智慧教学提供保障。
3.存在问题
智慧环境方面:一是尚未实现无线全覆盖,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会议等应用系统未完善。二是教室未配备电子班牌,校园安防、智能一卡通、学校网站等未做到互联互通。三是受场地限制,生机比未达标。移动终端、公用终端建设待加强。四是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特色课程尚未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实施。
智慧学习方面:一是教师对教育云平台使用不够充分,缺少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尚未将现有教学资源平台与云空间平台融合,对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智慧管理方面:一是学校行政管理平台不够完善。二是指导教师理解智慧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不够深入。三是学校门户网站,与教育云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融合不够紧密,没有更好地支持移动终端访问与管理。
四、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学校成立智慧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该创建项目的整体规划、协调以及宏观管理与阶段性评估、小结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全面指导创建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以校长办、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工会、团委、保卫处、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为主体,配合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内容。同时,完善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管理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形成学校的教师考核制度,以及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加强投入,优化环境。
结合智慧校园各指标要求,保障资金投入,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安全防护等系统工程。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特色环境。全面规划、优化学校智慧环境架构,确保师生智慧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将学校图书管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保障师生的个性化阅读与学习。
3.开展活动,强化应用。
结合徐州市智慧校园创建要求,一是通过各类培训,指导全校师生掌握教育云平台的日常应用,保障学校师生网络空间开通率100%。二是开展网络教学空间的应用研究活动,与网络教研直播平台相结合,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建设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库平台,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课前预习、预习反馈及学习评价等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学习体系。四是结合特色环境的建设,着力开展数字化科学探究、3D打印特色课程建设等专题研究活动,逐步形成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色课程。
五、进度安排
(一)启动阶段(2020年6月)
1.制定创建方案。
2.健全创建组织。
3.明确创建内容(智慧环境)及考核评价机制。
(二)实施阶段(2020年7-9月)
1.优化智慧环境,开展应用研究。
(1)无线网络全覆盖、一卡通工程实施与验收。
(2)录播教室建设。
(3)图书漂流柜建设。
2.实施智慧管理,加强智慧服务。
(1)建设校园访客系统、数字班牌,完善综合管理平台。
(2)推进综合管理平台的应用。
3.特色环境建设及应用研究(数字化实验室、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
(三)阶段小结阶段(2020年10月)
1.阶段成果预审
2.专家评估指导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0年11-12月)
1.智慧环境评测
2.智慧学习成果总结
3.智慧管理经验总结